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肥胖更怕熱、容易流汗?怕熱體質9大原因解說

Hello醫師

發布於 06月26日01:00 • 文:周士閔|資料查核:賴建翰醫師

每個人對冷和熱的忍受程度不同,但若溫度高於28度,多數人都會覺得熱;若待在冷氣房或較低的室溫下,還是覺得熱,除了可能有潛在疾病之外,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作祟,例如肥胖或藥物副作用引起。《Hello醫師》為您說明常見9個怕熱的原因。

  • 肥胖比較怕熱

研究顯示,肥胖跟體溫有密切關聯,特別是男性和更年期後女性。有研究也指出,肥胖者的核心體溫(Body Core Temperature)較低,因此在同樣氣溫下,肥胖者感覺更熱就相當合理。

此外,肥胖怕熱的可能潛在原因,則與體重愈重基礎代謝率(BMR)愈高,體溫也較高有關。由於皮膚是散熱的主要器官,肥胖的人相對於正常體重者,皮膚占總體重的比例較少,所以散熱的能力相對較差。

  • 藥物副作用

部分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讓身體產生多餘的熱能並導致出汗多,例如:含有鋅元素的藥物或營養補充品、某些抗憂鬱劑、荷爾蒙藥物、抗生素、止痛藥、心臟病或高血壓藥,都可能使身體感到燥熱而出汗。

  • 咖啡因或酒精

喝熱湯、吃熱食容易使體溫升高,其他如含有咖啡因、酒精等成分的飲品會提高身體代謝率與心率,含有辣椒素的辛辣食物則也會使體溫升高、排汗增加。

  • 咖啡喝太多

早上需要來杯咖啡,除了提神也會增加工作效率;其實,咖啡因屬於興奮劑,會使血壓和心率上升,體感溫度會上升。衛生福利部表示,根據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評估,建議每日攝取咖啡因含量300毫克以下,較不影響健康。若攝取咖啡過量,除了感覺更熱,還可能產生焦慮。

  • 身體適應氣溫變化

對一般健康的成人來說,適應新環境的溫度,約須兩週的時間;若年紀較大或健康狀況不佳者,則需要更久。過了適應期後,即使活動量大,體溫和體內水分也會保持恆定,就不會容易感覺到熱。

如果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建議設定溫度勿低於室外超過5°C,外出時更能適應室外的氣溫。

  • 發燒體溫飆高

保持人體正常運作的最佳溫度約攝氏37度,體溫過高可能會發燒,感覺熱和流汗便是發燒常經歷的症狀;不過,發燒是身體對抗病菌和疾病的自然機制,若持續感覺身體不適或高燒超過39.5°C,建議應尋求專業醫護人員協助。

  • 運動產生熱能

人體體的運作會消耗熱量、產生熱能,運動則會產生更多熱能,為了降溫,體內會將溫度較高的血液,送往皮膚表層,並透過排汗來降體溫。

  • 天氣太濕熱

台灣氣候濕熱,尤其是梅雨季,不僅氣溫高、降雨頻繁,當空氣中濕度愈高,皮膚上的汗水就愈難蒸發,散熱越慢,體感溫度更高。

  • 年紀大心臟無力

氣溫或體溫過高時,身體須輸送更多血液到體表,幫助散熱;但隨著年紀增長,心臟不再像以往有力,加上血管也不如年輕時健康,血液的運送就容易受阻,對溫度變化的調適速度,便會變得遲緩;特別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更容易感覺熱。

人體有調節體溫的機制,當感覺熱後,便會開始流汗,藉此排出體內過多熱能;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對熱的承受度或排汗能力不盡相同,有些人慢跑數公里仍臉不紅氣不喘,有些則走幾步路就渾身出汗,建議若感到不舒服,應盡快至陰涼處補充水分,以免中暑或脫水,如果狀況遲未改善,應立即就醫檢查。

🍀想知道怎麼吃、怎麼動最健康?加入《Hello醫師》LINE好友,讓專業來解答!

延伸閱讀: 突然體溫偏高怎麼辦?調節體溫過高善用這4種天然食材

---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info@helloyishi.com.tw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06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