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大阪世博爭議事件簿:這場萬博究竟為誰而辦?

換日線

更新於 07月07日03:48 • 發布於 06月16日10:15 • 張卉青 Olivia/奧莉放送株式会社
大阪世博爭議事件簿:這場萬博究竟為誰而辦?

備受全球觀光客期待的「大阪關西世博會」(又稱 2025 世界博覽會、萬國博覽會,下稱萬博),自籌備初期便話題不斷。

開幕前,萬博邀請各國網紅搶先進場拍攝宣傳短片,成功在社群平台掀起一波熱潮;然而,近期卻因建築物「大屋根」出現嚴重蟲害,以及噴水廣場水源遭驗出含有引發退伍軍人症(Legionellosis)的病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這些負面新聞不僅令民眾對萬博的觀感再度出現動搖,也讓許多原本對日本抱持「乾淨、安全」印象的海外觀光客感到失望。尤其是在社群媒體快速擴散的時代,這些消息所造成的形象損害更是不容小覷。

事實上,大阪作為萬博舉辦地的決定,自 2014 年至 2017 年期間,便在日本國內引發激烈討論。當時,萬博的主題設定、預算編列、建設開發與環境永續等議題,皆成為社會各界爭論的話題。有人認為萬博有助於地方經濟復興與國際形象提升,也有人質疑其花費龐大、實質效益有限,甚至可能重蹈覆轍、走上過去大型活動後場地閒置的老路。

那麼,為何世界級的萬博最終會落腳於大阪?這一決策背後,經歷了哪些政治與經濟的拉鋸和妥協?如今面對接二連三的負面報導,大阪萬博是否仍能扭轉形象、重獲民心與國際信任?本文將帶您回顧籌備歷程,並深入剖析其爭議與挑戰,試圖從中理解一場世界盛會在現代社會所承載的多重意義。

選址大阪是為了與東京對抗?

大阪被選為 2025 萬博舉辦地。圖/joecooljapan@Shutterstock

大阪被選為 2025 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地,其背後有多重因素。

首先,是來自關西經濟界的強力支持。關西經濟聯合會與大阪商工會議所等團體,長年以來一直致力於對抗東京一極集中的趨勢,並將「重振大阪」作為重要目標,積極推動萬博申辦。此外,1970 年大阪萬博的成功經驗也深植當地民眾記憶之中,這股情感亦促使了再次於大阪舉辦萬博的呼聲。

進一步來說,當時的大阪府知事、市長及日本維新會的領導人,將萬博申辦視為城市再生的重要計畫,積極向中央政府施壓。地方政府與經濟界的協力推進,最終促成日本政府於 2016 年正式對外宣布參與申辦。

作為會場候選地的「夢洲」,原為位於大阪灣的一處工業廢棄物填埋場(填海造陸地區),長期以來面臨再開發課題。當局亦藉由萬博的舉辦,計畫推動基礎設施整備,並與未來的綜合型度假村(Integrated Resort,簡稱 IR)發展相結合。此計畫與政府提出的「Society 5.0」成長戰略及地方創生政策方向一致,因此大阪被視為合適的舉辦城市。

反對聲浪未曾停止

然而,當時也存在不少反對與憂慮的聲音,從日本國內確定要和他國競爭舉辦權,一直到確定成為主辦方,甚至到開始興建場館、正式開幕,持續都有反對聲浪出現。而被提出的質疑主要有三大方向,分別是「財政面向」、「環評面向」與「政治面向」。

一、財政面向:建設進度落後,屢屢增資成「吞金巨獸」

耗資百億日圓的「大屋根」,成為萬博的爭議之一。圖/Shawn.ccf@Shutterstock

萬博從一開始建設進度就嚴重落後。無論是主場館的施工進度,還是各國參展館的興建狀況,多數皆出現明顯延誤。在開幕前,引發外界對萬博是否能如期於 2025 年盛大開幕,抱持懷疑。

與此同時,不斷膨脹的建設預算也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根據相關報導,截至 2023 年,整體預算已較最初估算增加近兩倍,主要原因包括通貨膨脹、勞動力短缺、原物料價格上漲,以及建築設計日益複雜化等因素。此等財政負擔無可避免地轉嫁至納稅人身上,許多民眾對此感到不解,批評萬博早已淪為一個「吞金巨獸」,不斷耗費公帑,卻看不到對等的社會回報。

更具爭議的是此次萬博的建築焦點 ──總耗資高達 334 億日圓的大型木構建築「大屋根」。原本被視為象徵性亮點的「大屋根」,在活動結束後預計將進行部分拆除,此舉不僅被批評為資源浪費,更引發輿論譏諷政府是在「拿納稅人的錢開玩笑」。

對此,大阪地區也出現了希望保留「大屋根」作為永久性地標的聲音。有在地人士提出:「既然花了這麼多錢興建,為何不乾脆保留下來,讓它成為大阪的新象徵,像 1970 年大阪萬博遺留下來的『太陽之塔』那樣,繼續為城市帶來文化價值與觀光效益?」

然而,根據大阪府木材聯合會高層的說法,實情遠比外界想像中複雜,「如果萬博結束後就將大屋根閒置不管,可能兩三年內木材就會開始腐蝕損壞。即便計劃保留部分結構,也僅能維持約 20 年壽命。」若要讓其如「太陽之塔」般成為歷久彌新的地標,就必須持續投入高額成本進行專業的防腐、防蟲與維護工程。

換言之,即使部分保留成真,未來依舊需持續付出高額維護費用,才能延長其壽命。這樣的現實情況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 ──所謂的「公共建設」,究竟該追求短期形象工程,還是應以長遠效益為優先?大阪萬博無疑正處於這樣的財政與價值判斷「十字路口」。

二、環評面向:地基下陷、土壤液化風險高

大阪世博的舉辦地「夢洲」。圖/joecooljapan@Shutterstock

大阪萬博的舉辦地「夢洲」,原為工業廢棄物填埋場,地質條件複雜,地基下陷與土壤液化的風險自初期即受工程界關注。除此之外,夢洲本身位處海港邊陲,一旦遭遇地震或海嘯等天災,場內數萬名人流的疏散更是重大挑戰。不少專家指出,選址夢洲是否合理,堪稱此次世博規劃中最根本、也最具爭議的環節。

更令人擔憂的是,工程進度不斷延宕、建設費用屢屢追加,至今已有批評聲音稱之為「稅金黑洞」。從場地整地、基礎建設到交通運輸網的銜接,投入資源龐大,卻難以看到對應的成果,亦讓民眾對政府財政運用產生高度不信任感。

夢洲的未來規劃也備受質疑。世博結束後,該地預計引進綜合度假區,其中包含賭場設施。這樣的後續開發安排,使部分輿論批評萬博不過是為賭場開發鋪路的「前哨戰」。以城市行銷包裝大型活動,實則推動高風險的土地開發,這樣的手法引發環境保護不足、公共利益優先順序錯置的爭議。

值得一提的是,大阪並非首次面對填海造地所帶來的沉降問題。關西機場同樣是填海造陸工程的產物,從啟用以來便持續面臨地層下陷挑戰,當地工程單位持續透過監測、補強工程減緩下陷速度。截至 2023 年,雖然地基仍緩慢沉降,但仍維持在可控範圍之內。然而夢洲的地質情況與面臨的開發強度截然不同,面對未來更高密度的開發與大量人流,是否能如法炮製關西機場模式、確保整體安全與可持續性,仍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三、政治面向:萬博與維新會的關係

綜合型度假區(IR)的規劃藍圖。圖/取自 ORIX 官方網站

更敏感的議題,則是萬博與日本維新會(維新の会)之間的密切關係。大阪府與大阪市的首長職位,長年皆由日本維新會掌握,而 2025 大阪關西世博會的申辦與籌備,也是在維新會的主導下展開。

正因如此,萬博成功與否,很容易被外界視為維新政權的「政績象徵」。這也導致部分在野黨、媒體乃至民眾質疑:「這場世博,是否只是為維新會而辦的活動?」試圖透過萬博的成功來強化維新會的政績,甚至牽動全國政治版圖。

萬博與綜合型度假區(IR)牽涉龐大的公共建設與預算支出,自然也引發外界對「利益輸送結構」的嚴格審視。部分媒體指出,與建設工程、廣告宣傳等相關的招標案,可能存在與特定企業或政治勢力過從甚密的現象,形成不透明的政商結合關係。

日本維新會將萬博與 IR 並列為「推動大阪成長的願景計畫」,但在批評者眼中,這些大型計畫更像是維新會刻意打造的政績工程,意圖藉此強化政治聲望與政黨支持度。還有人指出,在中央與地方政府提供大量資金支援、人力協助的同時,最終的政治紅利卻可能集中於維新會,讓公部門的資源配置偏離中立性與公平性原則。

萬博現正面對哪些挑戰?

自計畫啟動以來,大阪萬博爭議不斷,外界普遍不看好。然而,在一波波網紅與社群媒體宣傳下,主辦方仍積極向「營運黑字」的目標邁進。

根據萬博協會最新公開數據,截至 2025 年 6 月 6 日,已售出超過 1,300 萬張入場券,距離盈虧平衡所需的 1,800 萬張仍有近 460 萬張的差距。面對媒體輿論與負面消息持續發酵,最終能否逆風翻盤、創下佳績,仍是未定之數。

更現實的考驗,則是來自炎炎夏季的挑戰。隨著日本即將進入高溫時節,已有多名參觀者表示場內遮蔽設施嚴重不足,加劇日照曝曬的不適體驗。若未能及時改善,勢必衝擊後續入場意願。此外,場內「大屋根」下搖蚊滋生問題,以及噴水廣場的水源衛生安全,也成為主辦方必須積極解決的危機。

夢洲的未來,以及賭場開發爭議

回顧整體過程,萬博所面臨的問題橫跨財政負擔、環境風險、行政效率、社會信任乃至政治動機 ──層層交錯,環環相扣。即便萬博最終順利閉幕,真正的考驗也才剛剛開始:夢洲的未來,究竟該往何處去?

目前規劃中最具爭議的,是萬博結束後預定引進 IR 計畫,其中包括賭場開發。這一發展方向不僅與「永續都市」、「未來社會」的初衷產生明顯落差,也引發是否將公共建設淪為財團與政商結構利益交換場域的質疑。如何在開發與保護、經濟誘因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將成為大阪與中央政府難以迴避的長期課題。

若要真正贏得國民的理解與支持,主辦方與政治領袖們必須直面這一切,不可再模糊回應、迴避責任。他們必須明確表態:萬博不該成為少數政治勢力的形象工程,而應是全體國民共同討論未來、參與公共決策的平台。唯有回歸公共利益導向,萬博才能承擔起其所宣稱的「為未來社會而舉辦」之名。

那麼,問題來了:夢洲,真的有可能成為「閃耀的未來社會」的象徵嗎?

這不只是政府的課題,更是每一位擁有投票權的日本公民,甚至身處同為民主體制的台灣公民,都應該深思的時代選擇題。萬博所揭示的,不只是大阪的發展選擇,也映照出台灣在城市治理、重大建設與公民參與上的種種路徑。與其置身事外,不如以萬博為鏡,思考我們自己對未來社會的想像、期待與責任。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大阪世博爭議事件簿:從「吞金巨獸」到夢洲賭場,這場萬博究竟為誰而辦?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從「地盤沈下」到「夢想島嶼」,大阪人如何迎接 2025 年世界博覽會?
●別於主流「唱衰論」,直擊學生積極響應、在地人心中真正的「大阪世博」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