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技術造出「電磁暴風眼」 可精準癱瘓敵軍通訊、己方通訊穩如泰山
中國科學家研發了1項電子戰的新技術,能在密集干擾下,為己方打造類似「風暴之眼」的「電磁寧靜區」,讓解放軍在癱瘓敵方通訊的同時,保護自己和盟軍的訊號不受影響。這項創新透過無人機協同發射精準干擾和反干擾訊號來達成,雖然目前還在模擬階段,但效果顯著,未來有望成為中國電子戰的重要利器。
南華早報報導,中國科學家近日研發出1項先進電子戰技術,能在密集電磁干擾的環境中,創造出1個「電磁寧靜區」,就像風暴中心的「風眼」一般。
這項突破性技術未來可望讓解放軍在癱瘓敵方通訊和導航系統的同時,保護己方和盟軍的通訊網路不受波及干擾。雖然這項技術目前仍處於初期階段,僅在電腦模擬中驗證可行性,但其原理是透過協同操作的無人飛行平台,發射精密調控的射頻(RF)干擾訊號。
這些無人機透過調整波形、振幅、相位和時間差,能在特定區域創造出所謂的「干擾抵消點」,讓友軍所處位置的干擾訊號被大幅削弱甚至完全消除。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健(音譯)領導的團隊在7月24日發表於《電子學報》的論文指出:「在模擬條件下,當干擾訊號強度高出合法訊號20分貝時,目標用戶的電磁干擾仍能被降至零。」
China's Jiutian super-high altitude, long endurance drone.
With an flight ceiling of 15km, this drone can fly ABOVE the operation ceiling of pretty much all air defense systems.
Which means, once the PLA air force gains air superiority over an area, this drone will be able to… pic.twitter.com/CflGiDkmBF— Zhao DaShuai 东北进修🇨🇳 (@zhao_dashuai) April 28, 2025
這項技術最大的突破在於它具備「干擾敵軍、保護己方」的雙重能力,標誌著電子戰從過去那種無差別、蠻力式的全面干擾,邁向更高階、精準的定向控制。過去的電子干擾常會讓「敵我通訊一併遭殃」,而這套系統能在激烈電磁干擾中,為友軍打造1塊「免疫區」。
它的核心原理是兩架無人機協同出擊:1架主動釋放強力干擾波,針對敵方雷達或通訊系統進行壓制。另1架則扮演「干擾抵消器」,釋放經過精密校準的反向訊號,與主干擾波在特定位置產生「破壞性干涉」,進而在友軍所在的區域消除干擾。
要做到這點,兩架無人機之間必須達到極高的「同步精度」,訊號時間誤差要控制在納秒以內,甚至連皮秒級誤差都可能讓干擾抵消效果失準。為此,研究團隊導入自適應演算法,能根據現場回饋動態調整訊號,並透過「梯度下降」技術,即時微調波形和振幅,即便外部條件改變也能維持穩定干擾控制。
模擬結果顯示,這種精準干擾技術能讓友軍的數據傳輸速率平均提升3.2bps/Hz,即使在不利環境下也能提升至少1.5bps/Hz,對動輒涵蓋幾十MHz甚至GHz頻寬的軍用通訊來說,是一大躍進。
研究還進一步測試多架無人機的協同運作能力,將3架以上的無人機組成韌性網狀系統。如果其中1架失去同步,其餘平台可自動補位調整,確保整體電磁屏障不中斷,具備高度韌性和實戰潛力。
這種高精度干擾控制的概念與中國去年珠海航展上展示的先進電子戰裝備不謀而合。當時中國展出了長航時、中空無人機搭載的新型電子戰莢艙,可持續主導像台灣海峽這類高對抗區域的電磁空間。
這套「高精度干擾控制」的概念,與中國在去年珠海航展亮相的電子戰新裝備可說是完美呼應。當時,中國展出長航時、中空無人機搭載先進電子戰莢艙,不僅具備干擾及誘餌功能,還整合了雷射對抗系統,讓無人機搖身一變成為電子戰的前線主力,而不只是後勤支援工具。它15千瓦的輸出功率更達到與先進戰機相當的等級。
西方分析人士指出,這種「精準干擾、選擇性保護」的策略,正好與俄羅斯在波羅的海進行的「無差別電子干擾行動」形成對比,這種粗暴的方式曾導致民航GPS訊號大亂,影響幾百架商業航班,引發國際關注。這也凸顯出中國的技術若能成熟,可能大幅提升它在區域衝突中的電子戰優勢。
另外,中國在高精度時間同步領域也有關鍵突破。幾年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曾在新疆進行1項實驗,利用自由空間中的雷射脈衝,在113公里的距離內,同步兩座光學原子鐘,達成「80億年誤差不到1秒」的驚人準確度。這類極致精準的同步技術,未來不僅是量子通訊的基礎,更可能成為定向能武器等尖端裝備的關鍵拼圖。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