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中國仿製藥」爭議:各方觀點一次看

換日線

更新於 04月01日12:06 • 發布於 03月17日09:33 • 換日線編輯部
「中國仿製藥」爭議:各方觀點一次看

2025 年 2 月,一場圍繞在中國國產仿製藥(又稱學名藥)藥效的輿論風暴在醫界爆發,並延燒至社會各界,最終中國當局也罕見地介入調查。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不少醫師紛紛表示,公立醫院所提供的國內仿製藥,療效愈來愈差強人意。例如,上海知名外科醫師指出,麻醉藥無法讓病患達到無痛效果;北京心臟科專家則對降血壓藥的效果提出質疑,認為藥物根本無法發揮正常功效⋯⋯。

隨著醫師及醫院公開挺身,呼籲有關當局應儘速改變現行公立醫院的藥品採購模式,並劍指國內為降低醫療成本,而在 2018 年推出的「藥品集中採購計劃」亟需重新省視及調整,以符合當前的醫療環境。

這場源自「公民」的醫療改革運動,如何在中國網路長城內持續發酵?中國當局的後續反應為何?而同樣面臨「藥品短缺」狀況的臺灣,又能如何從中汲取經驗,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方?本文將與讀者們一起深入了解這場「仿製藥」危機。

原廠藥退出中國市場的元凶:仿製藥

本次中國「仿製藥(Generic Drug)」爭議的導火線,源自大批原廠藥逐步退出中國市場,引發醫界及公眾注意。

要理解進口藥為何退出中國市場,首先得提到原廠藥的「20 年專利保護期」。根據《Radio Free Asia》,所謂「原廠藥」是指藥商最早研發出的創新藥品,這些藥品在推出後通常會申請專利,保護期一般為 20 年。一旦這些原廠藥過了專利保護期,中國境內便有許多藥廠蠢蠢欲動,開始分析其藥品成分,仿製一款具有相同化學配方,但價格更為親民的版本。

原廠藥與仿製藥之間的競爭,在 2018 年中國推出「藥品集中採購計劃(Bulk Procurement Program)」後,變得更為嚴重。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放緩,國內健保資源嚴重不足,高額的就診費用加重了民眾的生活壓力。

為降低藥品及醫療設備的支出,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推出這一計劃,要求地方政府對公立醫院的七成藥品需求進行招標,藉由以量制價的方式,與藥商進行價格談判。

為了在公共醫院的藥品名單中佔有一席之地,中國國內藥廠加快壓低製藥成本的步伐,推出價格更低的仿效藥。隨著國內外藥品製造商的激烈競爭,許多海外藥商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其中包含德國知名兒童糖漿沐舒坦(Mucosolvan)、美國治療兒童過動症的思銳膠囊(Strattera)等。

根據統計,該計劃推出的 5 年內,不少藥商為爭取擁有豐富利潤的採購合約,將藥品的銷售價格降低五成;更有甚者,推出了比原廠藥低九成的仿製藥。其中最為知名的案例,便是知名止痛藥阿斯匹靈(Aspirin)的仿製藥,一顆僅要 0.03 元人民幣(約新臺幣 0.14 元)。

據《Radio Free Asia》報導,2024 年底,首次未見原廠藥進入「藥品集中採購計劃」的藥品名單,造成輝瑞(Pfizer)、拜耳(Bayer)、默沙東(Merck Sharp & Dohme)等跨國藥商黯淡退出,這也意味著原廠藥退出公立醫院的事實已成定局。未來那些仍選擇使用進口藥的民眾,亦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

成本低廉的代價是犧牲藥效?

儘管仿製藥的推出確實幫助中國政府,在短期內降低了醫療成本,但其品質問題也引發醫界與民眾的廣泛質疑,甚至成為目前醫療領域的熱議話題。

根據《BBC》整理,今年 1 月,一段上海某醫院主任表達對藥品採購計劃擔憂的影片,在中國社群上廣為流傳。

該主任列舉了許多目前中國仿製藥的問題,其中包括抗生素引發過敏反應、血壓藥無法控制血壓、麻醉病人服藥後仍睡不著,以及瀉藥無法達到通便效果等。儘管影片受到言論審查,其與後續討論受到流量限制,但仍迅速引起廣泛議論,並在短短一個月內突破數百萬觀看,也讓更多民眾紛紛站出來,分享自己使用仿製藥後的不良反應。

此外,根據當地媒體報導,在中國地方「兩會」期間,大量醫療專家針對「藥品品質參差不齊、藥效不穩定」的問題進行彙報。他們表示,公立醫院強制使用的仿製藥,療效明顯不如原廠藥,並進一步指出,這些「劣質」仿製藥的使用已造成醫病間的信任危機。

隨著網路輿論發酵,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表示,對藥品集中採購計劃下的藥品品質問題「高度重視」,並派出調查團隊前往上海與專家學者會面,著手進行產品優劣程度的調查。

然而,《路透社》報導指出,國家醫療保障局在 2 月初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們的評估報告顯示仿製藥的「品質及藥效」與原廠藥完全一致。對社群中出現的「仿效藥效果較差」相關評論,該局亦表示,這些說法並不成立,而這些評論反映的是「部分使用者的個人主觀感受」。

中國藥品風波反映何種全球危機?

本次仿製藥爭議,無疑在中國社會引發了強烈迴響。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低迷、消費經濟壓力攀升的背景下,這場藥品風波更像是觸動了他們的「敏感神經」。

儘管仿製藥的推出能降低民眾的就醫成本,但藥效不良反應的廣泛分享,卻讓許多民眾對仿製藥望而卻步。畢竟維持個人健康是如此重要,絕非能輕易妥協之事,藥品的品質與療效更是他們難以忽視的核心問題。

轉向臺灣,儘管兩岸間情況有所不同,但國內過去亦曾傳出「藥品短缺」的問題。媒體報導指出,臺灣市場中約有高達九成的原廠藥需依賴進口。

面對原廠藥短缺的挑戰,臺灣時任衛福部部長薛瑞元曾表示,國內醫生與病人長期以來對原廠藥持有「品牌迷思」,許多民眾依然偏好使用進口的原廠藥。然而,他亦表示,只要民眾願意接受學名藥(編按:意指與原廠藥擁有相同化學成分的藥品),就能有效減輕藥品短缺帶來的壓力,並稍微緩解供應不足的情況。

儘管各國藥品短缺的程度不盡相同,但從中國的藥品風波中,我們仍可以看見,這不僅是對各國藥品政策的一大警示,也反映出全球醫療體系亟待改進的現實。

藥品的價格及品質,已不僅是醫療體系亟需解決的問題,更直接關乎每位民眾的健康福祉。隨著製藥技術不斷進步,如何在保障公民健康的同時,提供平價且可持續的醫療資源,是未來全球衛生政策的重要課題。

【延伸閱讀】

●藥商、罕病與高級料理:醫院實習生「誤入」藥品說明會,才知市場原來這樣運轉!
●「『製藥』是一門藝術」?──「神農嚐百草」的勇氣加上「絕命毒師」的瘋狂,才可能成就一個「藥物獵人」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2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