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聯賣「爪哇咖哩」讓印尼人傻眼?台灣人不知道的印尼文化密碼
和一位來台灣讀書工作、已然是半個台灣人的印尼朋友交談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為什麼全聯要賣爪哇咖哩?咖哩是在蘇門答臘耶!」
這才意識到,長期以來在台灣生活的我,常常忽略印尼這個群島大國的多樣性⋯⋯
台灣人熟悉的印尼,可能是觀光勝地峇里島,這是一座以印度教為主要信仰的島嶼,在普遍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尼而言,其實算是例外。而我開始熟悉印尼,是從婆羅洲上的加里曼丹開始的,那段誤闖叢林擔任華校校長的日子,所面對的不論是來學華文的印尼學生,或是店家聘僱的印尼工人,幾乎都是來自加里曼丹。現在,台灣越來越多印尼移工、新住民、留學生,印尼人已然成為台灣不可忽視的一個族群,經過多年和他們慢慢地接觸和認識,我看待印尼這個國家的角度又更加多元。在這當中,有來自蘇門答臘的棉蘭朋友,通曉十多國語言,擁有多益900分的金牌證書;也有來自爪哇島的虔誠穆斯林,樂於分享伊斯蘭文化,並且提供各種幫助;還有一位已然是半個台灣人的印尼朋友曾經問我:「為什麼全聯要賣爪哇咖哩?咖哩是在蘇門答臘耶!」
這句話的確有震撼到我。倒不是說爪哇咖哩究竟正不正統,而是長期以來在台灣生活的我,常常忽略印尼這個群島大國的多樣性。比如,無論是蘇門答臘還是爪哇,眼下這個穆斯林人數最多的國家,其實文化底蘊裡充滿著印度風,沒有踏上爪哇島以前,我從來不曾想過印尼的印度風會這麼強烈──光是從印尼的英文名稱Indonesia來看,Indo本就有「和印度有關的」涵義,nesia則是島嶼,所以印尼這個稱呼有「印度的島」的意思,這是大航海時代下西方殖民者所命名的───如果光用名稱來詮釋印尼到底有多印度不夠具體,那麼就從印尼的國徽嘉魯達(Garuda)開始說起吧!
印尼其實很印度
Garuda金翅鳥,是印度教三大主神毗濕奴(Visnu)的座騎,金翅鳥的翅膀左右各有17根羽毛,尾部8根,象徵印尼脫離荷蘭殖民的日子(1945年8月17日)。金翅鳥腳掌抓著一枚寫著「Bhinneka Tunggal Ika(形體雖有異,本質卻相同)」的字條,與印尼建國五原則(Pancasila)中尊重多元信仰精神不謀而合。不僅在印尼公家機關或行政大樓門口有著金翅鳥國徽裝飾,而印尼的國籍航空公司也命名為嘉魯達航空,機翼有鮮明的翅膀標示。
此外,雅加達的重要地標也很常看到印度教神話的相關裝飾:獨立紀念塔的概念就來自象徵濕婆神再生能力的林迦與優尼的形體、繁忙的交通樞紐可見印度教神話阿周那的戰車(出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甚至雅加達之名也是來自梵文Jaya(勝利)與karta(達成)……。印尼還有一間以Ramayana(羅摩衍那)為名的連鎖百貨公司,以印度教神話人物來命名各出入口,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原來印尼處處藏著這麼多印度密碼呢?
其實,伊斯蘭教影響印尼是近五六百年左右的事,在過去漫長的千年歲月中,這裡深受印度教文化影響。比如峇里島就是15世紀時,印度化的滿者伯夷王國(Majapahit)與伊斯蘭勢力對抗,落敗後被迫遷移到爪哇東部的峇里島,繼而形成與印度本土不同的峇里島式印度教──乃至建築、祭典、舞蹈、風俗皆特色鮮明,在在吸引世界旅人們的目光。
至於爪哇其他地方,過去曾有許多印度化的王朝存在,留下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即便當地人現在大多是虔誠的穆斯林,仍巧妙地留下許多印度教元素來包裝伊斯蘭教。但你也不能說這樣就不夠「伊斯蘭」,畢竟這個宗教隨著創教到形成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兼之阿拉伯商人經商路線範圍甚廣,所以使得伊斯蘭信仰的樣貌本來就頗多樣,從而有地域性的差異。當然,核心的精神(例如穆斯林要遵守的五功、六個信仰)倒是統一而堅定的。
請發誓:「我要到日惹來!」
如果要感受古典婉約的爪哇文化,勢必要到中爪哇的日惹(Yogyakarta)。我常覺得,世界上很多地方是非得發誓一定要去,才願意排除萬難前往的。就像古城日惹,無論從雅加達或泗水,都需要搭乘約6個小時的火車或長途巴士才能抵達。即使選擇轉搭國內航班,從機場進市區,依舊耗時1.5~2小時不等的車程。
以旅行舒適度來考慮,最推薦的是火車,座位寬敞,窗明几淨。列車啟動緩緩離開月臺時,站務人員或會排排站,右手放在左胸上,十分真誠地向車上的旅客致意,那是發自內心的熱忱與善意,而不是訓練的成果。使我覺得,微笑泰國、微笑高棉的名聲固然響亮,但其實印尼也是處處保有真誠笑容的微笑印尼呢!6個小時的車程其實不算難熬,除了睡覺與事先準備的個人娛樂之外,最推薦的就是到餐車去採買食物,坐在漂亮的車廂內慢慢享用。
隨著窗外景致變換,列車緩緩抵達中爪哇的古都日惹,而日惹車站也確實很符合這座城市的氣質,復古典雅,幾乎是一抵達就會喜歡上這座城市!
在日惹的市中心,遊客大多圍繞在馬力歐波羅大街(Jalan Mailoboro),這裡是日惹的地標性街道,兩側的紀念品店、餐廳、市集、小博物館應有盡有。第一步就是先吃一頓爪哇家常菜,這種庶民餐廳大多是席地而坐,在牆邊擺上一個看起來還蠻精緻的桶子,裡面擺放著蝦片。最有名的爪哇當地特色料理是Gudeg,以波羅蜜和椰漿、香料燉煮而成,口味濃郁偏甜,印尼人習慣配上幾枚蝦片,人人都在桶子裡拿了幾片再一起跟店家結帳。至於印尼的國民美食Bakso這裡也是隨處可見,大多是以牛肉製成的肉丸,堪比《食神》裡的撒尿牛丸十分Q彈,配上類似泡麵的湯頭,加上米粉或黃麵、豆芽、炸蒜酥,要不好吃也不容易,這是我在印尼的心頭好。
前進南半球的世界遺產
如前文所述,古代印尼曾有許多印度化的王朝──這裡所說的「印度化」其實包括印度教與佛教,一個王朝可能會在不同時期建造佛寺或印度神廟。其中典型的例子如8~10世紀時的馬打蘭王國(Mataram Kingdom),日惹兩大世界遺產婆羅浮屠(Borobudur)與普蘭巴南(Prambanan)便是在這段期間建成的。
普蘭巴南(Prambanan)位於日惹東北方約17公里處(不到1個小時車程),有印尼最壯觀的印度教神廟群,超過200座大小不一的神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建議可以包車一天,因為沿路還有許多名聲不響亮但保存得不錯的寺廟古蹟,靜靜佇立在日惹鄉間。前往普蘭巴南印度神廟朝聖的路上,就有一座美到令我難以忘懷的桑比薩裡印度寺廟(Sambisari Temple)。這座寺廟與普蘭巴南是同時期的建築,當地聖山默拉皮火山爆發時,曾被火山灰掩埋千年,直到上個世紀才被農民發現。這座寺廟特殊之處是位於地面以下的「下沉式結構」,主要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濕婆神。而只要有濕婆神,就一定會看到標準配備:林迦與優尼以及座騎聖牛南迪(Nandi)。
這座寺廟位在靜謐的鄉村之中,形狀與結構十分方正工整,加上當地政府有心修復,南半球的陽光揮灑在這千歲的古廟上,我不禁想著,無論信仰、政權等客觀條件變化推移,這些神廟依舊遺世獨立、依舊歲月靜好,即使周遭的人們改信伊斯蘭教,對於這些古蹟及其留下的底蘊還是採取包容接納的態度,這是印尼最值得記錄下來的感動。
普蘭巴南的日落,印度文明的日不落
大名鼎鼎的普蘭巴南(Prambanan)本身即有富饒美麗之地的意喻,當你站在景區正前方,映入眼簾的是三座主寺:創造之神梵天寺(Brahma Temple)、毀滅之神濕婆寺(Shiva Temple)、守護之神毗濕奴寺(Visnhu),其中濕婆神的主寺最為壯觀。每座主寺高聳的尖頂建築,象徵印度教宇宙觀中的須彌山(Sumeru),被視為世界的中心聖山,同時也是眾神的居所、支撐天地的軸心。像這樣的建築意象,受到印度教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各國都有留下精彩建築,像是中越的美山遺址、吳哥窟的巴戎寺等。
除了三大主神的神廟群外,還有很多的印度教與佛教寺廟,加量不加價,建議下午3點多來到這裡,可以慢慢欣賞每座寺廟的雕刻。神廟迴廊的浮雕描述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故事,例如羅摩的妻子悉多被魔王羅波那劫持、神猴哈奴曼幫助羅摩救回悉多的經典橋段,百看不厭。之後可在景區內租借腳踏車,在夕陽餘暉下遊覽景區內的其他寺廟古蹟,其中一座塞烏寺(Sewu Temple)是僅次於婆羅浮屠的第二大佛寺,建成時間比婆羅浮屠還早了幾十年。
雖是佛寺,但建築的風格也同樣受到須彌中心論的影響,呈現出印度化的風格,主寺旁有許多尚待復原的大小寺廟,都是過去歷經地震或火山爆發後留下的斷垣殘壁,等待重新佇立在陽光之下的那天。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跑進靈魂深處─台灣越野》2025年6月號 第160期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