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模仿大腦反應,新型人工神經晶片登場

科技新報

更新於 10月31日07:55 • 發布於 10月31日08:00

南加州大學(USC)團隊開發出能模擬人腦神經元電化學行為的擴散式憶阻器(diffusive memristor),並製作出整合多個神經元的原型晶片。相關成果刊登於《Nature Electronics》,展示離子驅動的類腦結構,可在硬體中實現學習與記憶,為未來 AI 晶片開啟高能效新路徑。

該團隊由 USC 電機與電腦工程教授 Joshua Yang 領導,他早在十多年前即以人工突觸研究聞名。這次成果讓電子元件能以物理方式再現神經元的放電行為,為 AGI 的硬體化奠定基礎。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擴散式憶阻器(diffusive memristor)」是什麼?它是一種能模擬神經元放電與恢復行為的特殊電子元件。它的導電狀態會隨著離子在材料中「擴散」與「回流」而動態改變。

在這次實驗中,Yang 團隊利用氧化矽(SiOx)與銀奈米粒子(Ag NPs)製成柔性憶阻器,當外力或電壓刺激時,銀離子會在氧化層中擴散並形成導電通道,產生如神經元般的「電流尖峰(spike)」。

這種裝置能在受到機械壓力時自行放電,並根據壓力強度或頻率改變放電模式,模擬大腦中「突觸傳導」的化學動態。研究顯示,它僅需一個電晶體大小,即可重現人腦神經元的行為,是現有模擬系統難以達到的物理精度,也意味著晶片上所需的電晶體數量將大幅減少,使整體結構更為緊湊與高效。

Yang 指出,傳統晶片以電子運作的學習機制雖速度快,但能耗高且穩定性不足;相較之下,以離子為基礎的硬體學習更接近人腦運作方式,能在較低能耗下實現穩定反應。

不過,研究團隊也坦言,目前仍存在實際挑戰。由於實驗採用的銀離子(Ag⁺)易在晶圓中擴散,與現行 CMOS 製程不完全相容,因此尚難直接導入商業晶片生產。此外,這項研究雖成功重現神經元的放電反應,但仍屬於早期階段,尚未進入大型系統開發。

未來團隊將持續探索其他可替代的離子材料與結構設計,期望在保留能源效率的同時,逐步推進「類腦晶片的實用化進程。

(首圖來源:USC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郭台銘母親辭世/鴻海原始金主初永真 曾助國民黨度過難關

鏡週刊
02

普發萬元商機大! 銀行火力全開''普發1萬變10萬''

民視新聞網
03

普發1萬第二天!登記入帳衝170萬人 這4種狀況「恐無法入帳」

太報
04

他50歲勞保一次領爽花光「還能工作有後路」…被資遣才驚覺4大國家補助全沒了:代價遠超過想像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5

普發一萬來了!「1縣市」加碼抽獎 最高獨得百萬

EBC 東森新聞
06

郭台銘媽媽初永真辭世享嵩壽100歲 當年標會10萬助兒成就鴻海帝國

鏡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