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挑戰薑、薑黃不換地連作,農友心法:顧好土壤健康、仔細翻土、更專注於照顧植物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7月23日15:33 • 發布於 04月07日04:23 • 上下游新聞

薑是國人不可或缺食物,但它也是出了名的「傷地作物」,一塊農地若種過薑科作物,經常要休養超過 3 年起跳才可復種,不但薑農疲於奔命,也增加山坡地的開墾範圍。

如何克服薑的「連作障礙」?幾位嘗試在同一塊地持續種薑的農友發現,關鍵是「養土」。菌相豐沛的土壤較能抑制病原菌,讓薑維持健康。有機薑黃專家提醒,薑科作物連作挑戰性大,建議農民真想嘗試,應先少量試種,並優先採取輪作,較能免於種植失敗。

數位薑農分享,若做好田間管理,同塊農地連作、輪作薑並非天方夜譚。(圖片提供/林世豐)

種薑有連作障礙,四處換地勞力勞心

一塊地種完薑,要花好幾年「休養」是農民的既定認知。根據農民經驗,印薑、薑黃等薑科作物有極強的「連作障礙」,採收過後繼續種薑,收成會愈來愈差,坊間說法是薑很會汲取土地養分,而讓土壤快速貧瘠所致。

另外薑連年種在相同土地,植株發病率會增加,可食的根莖還沒膨大就易發爛、死亡,「四處獵地」是薑農的日常,多數地主也基於上述緣由,不會連年租地給薑農耕作。

種薑換地是浩大工程,因種薑過程需要「培土」,當薑的塊莖冒出土表,就要趕緊再去覆土,收成時往往累積數十公分土壤,需要大量人力或使用機械挖薑,但開挖後的農地卻無法原地連作,又要尋找新的土地,就讓薑農相當苦惱。

農民種薑過程需要耗費大量人工,又多須頻繁換地,往往心力憔悴。(圖片提供/謝瑞裕)

初試連續種薑,至今產量穩定又更省力

南投浚騰農園園主張源沛有機栽種蔬果,種植廣東大薑與竹薑。最初他採取換地耕作,後來則把農地區分數塊,讓薑跟香蕉等作物輪作,但因農地面積有限,每年輪作,土壤復原速度逐漸跟不上輪作週期,令他相當困擾。

在某次農民市集擺攤,他向執行自然農法的果祥法師抱怨種薑困境,對方反饋「我原地種植都好好的」一句話,刺激他思考原地連作薑。

張源沛表示,當時果祥法師提及,萬物與土地皆有共存之道,順應農地狀態,不要過度干預,種薑反而不用擔心連作障礙。聽起來像玄學,但張源沛學習過土壤營養領域,認為法師的話可以轉譯成「維持土壤健康」,當農田土壤的營養、微生物相穩定,連年種植薑可能不會高產,但也不致於爆發嚴重連作障礙。

張源沛嘗試連作薑,發現農田健康、謹慎管理,薑依然能穩定收成。(圖片提供/張源沛)

想通這點後,張源沛想嘗試連作薑,剛開始不敢全部連作,而是第一年採薑後,維持 1/3 面積繼續種薑,其餘田地依舊改種其他作物。「結果產量蠻穩定的」,才嘗試全部田區連作薑。

經過自己試驗,張源沛在同一塊農田連作薑超過 3 年,薑產量都相當穩定,因為是小面積、有機種植薑,他每年 0.01 公頃的薑田約可採收至多 200 斤的老薑。雖然這與慣行大面積種植的薑農相比,規模相當小,但他現在種薑,只需要初期拔草、定期培土,採收後整土與清園,就可原地續種,對他與母親兩人作業「省力、省花費很多」。

心法:補充有機質以養土,更專注於照顧植株

張源沛認為,想連作薑的關鍵是「養土」,與其快速、大量補充氮、磷等供應植物生長的營養物質,反而給予較多有機質肥料,滋養土壤中各種微生物,菌相豐沛,致病的病原菌數量較能受其它微生物抑制,讓薑維持健康。

張源沛種植薑時,會先挖溝超過 30 公分,充分翻拌、翻鬆以後,用肥分含量看似較低、但有機質含量高的有機質肥料,倒入土溝並拌勻,最後放下生長良好的種薑塊後覆土。他會覆蓋一層蘆葦保濕,並可在分解後供應少許有機質,不過之後不再追加使用有機資材,只會定期除草、培土,剩下任由薑自然生長。

除了養土,張源沛也表示,細心觀察種薑環境與生長實況,每處細節都顧好薑,也是植株較少發病原因。例如薑相當怕陽光直曬、地下部怕淹水,他的薑田有適當樹蔭、排水又良好,讓薑有充足濕氣也不會過濕。他母親也堅持薑田裡的露水要全乾,才可進去工作,防止工作過程稍微折傷枝枒,露水就會是傳播病害的媒介。

張源沛透過養好薑田土壤,減少種薑連作障礙,解決換田的困擾。(圖片提供/張源沛)

世豐菓園:注重土壤健康,選擇健壯薑種

台中世豐菓園園主林世豐連作薑與薑黃十多年,他表示,如果再種薑之前埋入大量化學農藥或肥料,會讓土壤中微生物相失衡,雖然可依靠換地解決,但他以公司類比,員工若頻繁更動,無法跟公司建立穩定關係;在連續種植薑,成為同塊農地上的「穩定員工」,才可能塑造土壤微生物相利於薑、薑黃連作。

林世豐認為,選擇薑適合生長的農地,注意栽培細節,是薑順利連作的關鍵。像薑怕高溫與積水,他種薑的農田選擇氣溫涼爽、排水良好處。採薑週期拉長到兩年以上才挖薑,並挑選最強健的薑作為下一次薑種。他解釋,能生長良好的薑,代表最適應氣候、土壤狀態,連作以後也比較能在相同的薑田生長良好,產量較穩定。

連作、輪作薑或薑黃要多花心力在田間管理,但只要掌握訣竅,產量、品質不會輸給慣行耕作。(圖片提供/謝瑞裕)

豐滿生技:上下層土壤翻拌、加上微生物資材穩定薑黃田

上述農友連作薑科作物是小面積耕作,有機會連作薑是比較大規模生產嗎?豐滿生技精緻農場有機栽培薑黃超過 6 公頃,負責人謝瑞裕形容自己是「類輪作」生產薑黃。

因為薑科作物採收後,常殘存植株殘體在土壤,成為病原菌溫床,連作就容易感染根腐病、萎凋病等。避免病害爆發,他至多在同塊田區連作 9 年薑黃,仍會換成山藥等不同作物輪作,至少 2 年才復種薑黃。

謝瑞裕分析,薑黃比薑更能抵抗根腐病等病害,更重要的是他在每次採收薑黃後,不僅仔細清除田間殘體,並會深掘土壤,將表層 1 公尺的土以及深度 1 公尺以下、至少 50 公分的土壤「上下調換」。不同深度土壤性質、微生物相等不盡相同,交換底層土壤種植薑黃,道理也類似換地耕作。

謝瑞裕估算,每分薑黃田原地換土的費用至少 1.5 萬元,後續也要輔以施用放線菌、光合菌等,穩定農田微生物相。但他不用頻繁換地生產薑黃,產量減少幅度控制在 20% 內,認為是省去尋覓新田、或者離土栽培的金錢、勞力成本。他舉例,像用美植袋等離土栽培薑科作物,每分地花費可能百萬元起跳,相比之下用翻土、施用微生物資材等方式連作薑黃效益仍較好。

謝瑞裕用有機耕作種植薑黃,摸索出栽培訣竅後,不用頻繁換地依然能有穩定產量跟品質。(圖片提供/謝瑞裕)

提醒:連作薑挑戰大,需先少量嘗試可行性

然而是否所有薑農都適合連作,謝瑞裕保守回應,「挑戰性高,要審慎評估」。他指出,薑科作物生產成本高,而且薑若感染根腐病等,生長一段時間、爛根以後才會被察覺,屆時農民可能投資許多成本,血本無歸風險高。連他自己摸索翻土連作薑黃,也曾有過 2 年收成不佳,而薑科作物中的薑對土壤疫病相當敏感,不建議農民生產老薑、嫩薑時輕易嘗試連作。

謝瑞裕也說,土壤與栽培環境狀態影響連作薑科作物成敗很大,不僅是土壤微生物相、土壤酸鹼度與鹽類含量、平均氣溫與降雨等,都會左右薑科作物健壯程度,若天候或土壤環境不適合薑生長,不建議農民貿然嘗試連作。另外連作薑黃,他強調一定要採收後翻土,「曾經沒有翻,薑黃還是爛根」,而且連作幾年後仍會輪作,才較能控制生產風險。

謝瑞裕提及,農民若可耕作面積夠大,可採取水旱田或搭配不同作物輪作薑、薑黃等,生產風險會比連作還要低,也提醒農民應先小規模試種,確保農地較有機會連續種植薑科作物,再研究較適合自己生產的模式,不要一次就全部連作,不幸失敗將會虧損嚴重。

薑、薑黃主要採收地下部,植株生病較不易馬上察覺,農民想要連作應先小規模嘗試。(圖片提供/謝瑞裕)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明起連3天天氣不穩「週日最糟」! 南海熱帶擾動恐升級熱帶低壓

自由電子報
02

高雄漢來雙人房520元標錯價 Agoda認訂單有效

中央通訊社
03

亞馬遜雨林為何沒雨了,科學家找到答案

科技新報
04

北市高中教師「課堂播九三閱兵」 學生反感竟被嗆「不喜歡出去」

太報
05

最高1千萬!6張中獎發票沒人領「消費明細曝光」 今天錯過就充公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