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萬香港人住在劏房籠屋!氣候危機加劇生存困境
在香港的低收入社區,許多家庭因房租高漲與公屋長期短缺,被迫住進劏房、籠屋或違法天台屋。夏天的薄牆無法隔熱,暴雨滲漏,濕熱的空氣讓屋內變成悶熱熔爐。近月來,香港連續發布酷熱天氣警告,但數以萬計的居民仍擠在比停車位更小的家中。
據《CNN》報導,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估計,全港約有22萬人居住在劏房或非法天台屋,許多單位通風不良、沒有窗戶,甚至滋生蟑螂、老鼠與臭蟲。SoCO副主任施麗珊(Sze Lai Shan)形容,有些居住空間僅15平方呎,還需與數十戶共用廚房與廁所,環境「相當不人道。」
SoCO調查顯示,今年夏季部分單位室內溫度可達攝氏41度,即使室外較涼,屋內依然酷熱。93%的受訪者表示,今年夏天比以往更難忍受。世界銀行(World Bank)報告指出,亞洲城市的平均氣溫最高可比周邊鄉村高出攝氏5.9度,城市熱島效應令擁擠社區尤為難熬。
沒有冷氣的吳先生形容,午後房間熱得快讓人中暑;15歲的Roy則與母親擠在沒有窗戶的小劏房中,悶熱讓他覺得與外界隔絕,也讓他失去自信。他因一次嚴重發燒導致面神經麻痺,懷疑與惡劣居住環境有關。69歲的謝先生每日到圖書館避暑,回家後仍熱得難受,只能靠每天洗3次冷水澡降溫。
高溫不僅影響生活,更危害健康。SoCO調查發現,83%劏房居民有睡眠問題,6成人情緒不穩,超過一半出現皮膚病,1/3有頭暈症狀。有人為了省電費,每天僅吃1餐,將錢留給冷氣運轉;也有人形容,居住環境「就像在烤肉。」
氣候危機使情況雪上加霜。2024年是地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年,香港的「酷熱日」(33℃或以上)從20年前的6天暴增至52天,2個月前更錄得史上最熱的6月。天文台警告,極端高溫將更頻繁、持久與強烈,貧困社區成為最大受害者。
然而,香港長年居住困境的背後,不只是氣候或房價問題。香港是全球房價最難負擔的城市,連續14年位居榜首。政府雖宣稱將於2027至2028年間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並提供逾2.1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但自1997年回歸以來,歷屆政府不斷做出承諾,但危機依舊未解。
香港土地全由政府擁有並控制供應,透過拍賣賺取巨額收益以維持低稅制與公共服務,但也推高房價、壓縮可負擔住房供應。香港大學經濟學教授Michael Wong認為,劏房問題反映的是公屋政策失敗,尤其是收入提高的租戶未被要求搬離,導致新申請者無法入住,被迫投向品質惡劣的私租市場,即便危險違法,每月租金仍高達港幣3000元(約合新台幣1.15萬元)。
政府計畫在2026年推行《基本住房法案》(Basic Housing Bill),規定租屋的最低面積與通風標準,北京方面更要求2049年前「告別劏房與籠屋」。但對不符公屋資格的居民來說,新規可能讓住所變成非法,甚至被迫失去棲身之地。
在酷熱與不確定中,許多低收入居民身心俱疲。謝先生感嘆:「很多人會熬不過去。」施麗珊則指出,不少人最終在劏房中離世,協會甚至需為他們安排喪禮。SoCO呼籲政府加快行動,提供更多電費與水費補貼,協助弱勢家庭在升溫的城市中求生。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