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臺北白晝之夜 11月初圓山登場 邁入十週年開心說城市故事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2025 臺北白晝之夜將於 11 月 1 日下午 2 點至 11 月 2 日凌晨 2 點,以圓山為基地盛大登場。邁入第十週年的臺北白晝之夜,以「Hi Story」為主題,一聲「Hi」向過去打招呼,「Story」作為敘事的螺旋延伸,開啟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交織對話,並且從歷史出發,邀請市民在集體記憶中探索文化的可能性。主場域涵蓋臺北圓山自然景觀公園、臺北廣播電台、圓山坑道與花博公園圓山園區之外,臺北市立美術館、金車文藝中心等也將以臺北雙年展、臺北數位藝術節以及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等精彩單元一起共襄盛舉,這些承載著都市藝文能量以及群眾活力的項目,都將以當代藝術的角度切近臺北的過往。
今年白晝之夜持續與法國在台協會合作,再度邀請前巴黎白晝之夜藝術總監凱蒂·哈特 擔任客座策展人,並攜手兩位法國藝術家帶來亮點企劃。法國 Ballroom 傳奇人物、跨性別酷兒編舞家辣珊卓·浪凡 ,將首次在臺灣呈現 Voguing Ballroom 比賽《風革線上 Scent of Fabrics》French Voguing Ball,以舞蹈、時尚與社群能量展現多元文化。藝術家皮埃爾·德拉維則為臺北量身打造奇幻視覺新作,轉化公共場域為夢境般的沉浸體驗。人群流動、即興互動與場域共鳴,將匯聚成城市的全新脈動。
除了法國策展人的參與合作,本屆邀集眾多臺灣藝術家參與,從在地歷史、都市傳說到日常記憶,展開多元的創作回應。作品涵蓋視覺裝置、錄像、舞蹈、聲音與行動藝術,將圓山的場域轉化為跨感官的沉浸式現場。這些來自臺灣藝術家的創作能量,不僅延續白晝之夜「全民參與」的精神,更凸顯本土藝術家如何在國際對話中展現獨特的文化視角。
臺北白晝之夜由藝術總監黃彥穎統籌策劃,黃彥穎為臺灣當代藝術家,創作媒材涵蓋錄像、繪畫、雕塑、攝影與裝置。本屆白晝之夜他以「Hi Story」為核心,融合「History」(歷史)與「Hi, Story」(嗨,故事)的雙重語境,將藝術視為方法,從場域歷史出發,回望並重構集體記憶,邀請市民一同成為「說故事的人」。
今年首次以繪畫作品作為主視覺,藝術家陳敬元以三件作品為基底,分別開啟白晝之夜不同的故事場景。第一件作品為《When I Look Back of My Life, the Dust Shine Like Stars》以揭開月亮面紗作為開端,象徵夜晚的神秘序幕,帶領觀眾進入屬於白晝之夜的夢境氛圍。第二件作品《Card Stunt X (White Yellow and Red)》則如同城市遊行般熱鬧,觀眾隨人潮一同穿梭,思索自己將走進哪一個故事。最後《Leaking》則轉向時間敘事的洪流,氣泡般的光影意象化作片刻記憶,提醒人們在流動之間能帶走什麼故事。三件作品共同構築出非線性、寓言式的視覺語境,呼應白晝之夜十週年以「Hi Story」翻開城市記憶的新篇章;設計師江忠倫則以 DNA 雙螺旋為靈感設計標準字,象徵歷史如文化的遺傳密碼,並巧妙在「Story」中嵌入「10」,標誌白晝之夜十週年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