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人說:受夠觀光客了,我要把房子塗黑!
位在倫敦西邊的諾丁丘(Notting Hill),是許多遊客造訪倫敦時必訪的地點之一。
這裡某種程度上滿足了遊客對「心目中的英國」的想像 ──白人、文青、喬治時代風格的建築;對當地居民而言,諾丁丘則標舉著倫敦最早經歷仕紳化(Gentrification)的代表地區之一。
隨著電影《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的熱潮持續發酵,諾丁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造訪此處,但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卻也讓「過度旅遊」及居民生活的矛盾再次浮上檯面。如今,這裡不僅見證了城市文化及觀光產業的拉鋸,更映照出全球熱門景點在現代旅遊下面臨的現實挑戰。
浪漫濾鏡下的現實:電影與觀光的衝擊
這一切,始於 1999 年由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和休.葛蘭(Hugh Grant)主演的浪漫喜劇《新娘百分百》。這部講述美國電影巨星愛上英國平凡書店老闆的故事,上映至今超過 25 年,依舊感動全球影迷,也讓諾丁丘持續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
許多人漫步在街頭,想像自己是鏡頭下的休・葛蘭,穿過波多貝羅市集的各式攤販時,背景的四季也隨之變換,耳邊緩緩響起歌手 Bill Withers 演唱的〈Ain’t No Sunshine〉 ──歌詞映照著女主角離去後,男主角世界失去陽光的心境。電影捨棄以簡單的字卡表示時間的流動,造就經典的電影時間轉場。
然而,浪漫濾鏡的背後,現實卻不這麼美好。遊客們來到啟發電影的書店,往往不買書、只買托特包;在男主角居住公寓的藍色大門、五顏六色的彩繪房屋前拍照打卡,讓那些真實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難以忍受。除了無奈感嘆「這裡是住家,不是博物館!」部分居民開始將原先五彩繽紛的自家住宅漆成黑色,以杜絕成天在門口擺拍的觀光客和遺留的垃圾。
Notting Hill 知名景點書店。圖/冼翰宇 提供
其實,被千篇一律的紀念品店和連鎖餐廳淹沒前,諾丁丘原是勞工階級和加勒比海地區移民的社區。除了週末的波特貝羅市集,每年夏天慶祝加勒比海文化的諾丁丘嘉年華,也是此區的一大特色 ──衝擊合唱團(The Clash)的歌曲〈White Riot〉,正是樂團在 1976 年諾丁丘嘉年華上,目睹加勒比海裔青年和警方爆發衝突後所創作的。
同年,極富盛名的唱片行 Rough Trade 在諾丁丘開設了第一間店面,如今除了在倫敦坐擁 4 間門市,也將觸角伸向英國其它城市及海外的紐約與柏林,見證這片土地的音樂與文化變遷。
全球過度旅遊的衝突與對策
疫情後旅遊復甦的當下,過度旅遊與當地居民利益發生衝突的情形,已成為各地政府與民眾的一大課題,這樣的情況尤以歐洲最為明顯。
2020 年疫情爆發期間,旅遊業佔了葡萄牙 GDP 的 8%、希臘 9%。當時除了紐西蘭,歐洲以外的西方國家無一達到 3%。疫情後,大量的遊客為這些南歐國家帶來可觀的經濟挹注,但隨之而來的亂象與對居民生活的壓力,卻成了棘手的社會挑戰。
因此,義大利威尼斯因應人潮,開始在旅遊高峰期向一日遊的旅客收取 5 歐元(約新台幣 170 元)的入城費,並在今(2025)年擴大計畫,同時禁止 25 人以上的旅行團。在西班牙,旅遊產業佔了 GDP 的 15.6%,但自去(2024)年夏天起,不時出現巴塞隆納居民拿著水槍向旅遊區用餐的人們「掃射」,當地政府則再次提高旅遊稅因應。
在亞洲,位在富士山河口湖的 LAWSON 便利商店,去年 5 月一度架起「黑幕」阻擋民眾拍攝,最終在同年 8 月時取消,改以欄杆、指示牌等引導動線。一年過去,遊客亂象仍在,但和先前相比已有大幅改善,遊客們井然有序地排隊等待拍打卡照,亂過馬路的情形也幾乎不再。
「文化」是英國吸引遊客的關鍵
自 2017 年起擔任 V&A 博物館執行長的 Tristram Hunt,日前在《金融時報》撰文,針對過度旅遊現象提出有別於巴黎羅浮宮的做法。2026 年起,羅浮宮預計對非歐盟訪客提高入館票價,而他則建議應對過夜住宿的海外遊客徵收旅遊費,並將這些資金專款用於文化基礎建設。他強調,「文化」才是英國吸引遊客的主要誘因。
向來直來直往的紐約知名作家 Fran Lebowitz,也曾針對過度旅遊的問題說道:「喜歡就搬來這裡。」亦即與其當個過客,不如一起來當紐約客。不得不說,這或許是「體驗當地」最理想的途徑,但終究離現實太遠。
最終,還是得回到每個曾在過去和未來將踏上旅途的旅人 ──思考「旅行 vs. 旅遊」、「旅人 vs. 遊客」的差異。在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避免無謂重複他人行程,包含進同樣的餐廳、逛同樣的店家,甚至在同一地、同一角度拍下紀念照,才是真正挑戰。
唯有試著學習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品嚐在地自豪的食物,並訓練自己不干擾當地步調,才能真正創造一個大家都感到舒適的旅行經驗。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新娘百分百》彩屋將被塗黑?實地造訪諾丁丘,看倫敦人為何受夠觀光客》,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荷蘭打擊「過度旅遊」:當各地都想促進觀光發大財,阿姆斯特丹卻選擇好好生活
●「就算黎巴嫩人窮到只剩一毛錢,依然會體面地出現在你面前」──美麗又衝突的「中東巴黎」,與它「性感」的居民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顯示全部
留言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