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從事國際發展工作,真的能「讓世界更好」?

換日線

更新於 03月21日08:48 • 發布於 03月06日07:15 • 愛玉子/獨旅女子的眼睛
從事國際發展工作,真的能「讓世界更好」?

2025 年 1 月中,川普在就職當天頒布行政命令,暫時凍結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經費,並指派由馬斯克率領的政府效率部(DOGE)評估,是否所有援外計畫皆符合川普大力倡導的「美國利益」。

此舉一出,讓所有受惠於 USAID 人道援助的難民、南方世界的弱勢群體,甚至連 USAID 的駐外人員都感到震驚。

儘管川普的行為對國際發展工作(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Work)帶來了極負面的影響,讓 USAID 付出的努力幾乎付諸流水,並可能演變成國際人道危機,但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國際援助計畫,及成果報告封面上那些「被援助者」的燦爛笑容背後,是否也隱藏了什麼鮮被提及的畸形面

規劃面:這個計畫書有人要看嗎?

2024 年 4 月,我在一個推動有機農業的 NGO 實習,參與推動喜瑪拉雅地區永續農業計畫,目標是撰寫一份印度、尼泊爾和不丹 3 國的永續農業政策白皮書。

我的工作內容不外乎是和當地夥伴開會討論計畫進度、寫會議記錄和發新聞稿。每次會議,主管總會緊盯不丹夥伴的進度,詢問他們完成了白皮書大綱的哪些部分?撰寫了多少頁?社群帳號的宣傳影片有多少觀看人次?觸及是否有所成長?然而,不丹夥伴的回答總是有一搭、沒一搭,有時甚至乾脆缺席會議。

8 月的一次會議上,不丹夥伴遲到 30 分鐘後終於現身,主管的表情明顯帶著不耐,直接開口問:還需要幾個禮拜才能完成白皮書?然而,不丹伙伴卻面無表情地問主管,「為什麼我們要寫這份政策白皮書?寫了會有人看嗎?政府會執行嗎?不丹已經有很多 NGO 在寫這類計畫,不差我們這一份吧?」

主管聽了不丹夥伴的話,立刻回說:「因為你們機構拿了資助者(Donor)的經費,所以必須把計畫寫完!」幸好當下我及時關掉視訊鏡頭,才沒讓與會者看到我的一陣爆笑。

這場對話乍聽之下像一場鬧劇,卻在我 9 月中離職後仍持續上演。政策白皮書的出版發表會原訂於去年 8 月底,然而計畫至今不斷延宕,最新的預定時間為今年 5 月,最終是否能如期舉行,仍是未知數。

執行面:計畫初衷與後續行為相斥

去年 9 月中結束在 NGO 的實習後,我跑去盧安達(Rwanda)做田野調查,認識了在烏干達世界糧農組織(FAO)實習的中國朋友。這位朋友主修國際發展計畫和鄉村社會學,實習假期期間,他常搭乘長途巴士前往烏干達東部、鄰近肯亞的卡拉莫雅(Karamoja)進行田野調查,試圖了解國際發展計畫對當地實質的影響。

位在烏干達東部、鄰近肯亞的卡拉莫雅。圖/Wikipedia

有次,朋友搭乘長途巴士抵達卡拉莫雅後,幸運遇到一位會講英文的摩托車司機當嚮導。司機告訴他,自己住的小鎮大約有 20 個商家,但可能有多達 100 個 NGO,各自設立宗旨都不太一樣。

司機帶朋友來到一個廢棄的有機蔬果農場,被剪破的鐵柵欄內滿是過熟卻沒人採收的番茄,和被烈日曬枯的結球萵苣。這座農場本是當地某 NGO 執行長,向歐洲資助者申請的「永續蔬果生產計畫」的一部分。

計畫書獲得青睞後,贊同計畫理念的資助者撥款給 NGO 執行計畫。然而,在農場蓋好且蔬果長成後,幾位白人搭著高級休旅車、穿著西裝踩著皮鞋來參觀農場,拍了幾張摘番茄及和 NGO 執行長握手的合照後,吃了頓飯就揚長而去,從此未曾回訪。

問題是,卡拉莫雅人多為遊牧民族,飲食中幾乎不包含蔬菜水果。因此,即使有人採收也會因賣不出去而賠錢,再加上番茄屬於高耗水作物,最終當地無人願意接手經驗、學習有機蕃茄栽培,導致番茄田淪為荒地。

然而,這並非個案,司機當時還分享另個當地 NGO 執行長拿了頭期款跑路的故事。

當地一名 NGO 執行長向歐洲資助者提出一份非常完善的計畫書,但在收到對方核發的第一階段資金後,便直接關閉 NGO、離開卡拉莫雅。最終司機從朋友口中輾轉得知,那位執行長去了坦尚尼亞,甚至改名換姓,重新開了一個 NGO。

對歐洲資助者而言,那筆頭期款或許僅是九牛一毛,數目小到他們懶得追究,但對那名執行長來說,卻是筆足以讓他們一家維持十年生計的鉅款。

當計畫只是計畫

我在盧安達田野調查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幫碩士論文搜集資料。我的論文主題是找出當地農民最能接受,同時獲得農推專家認可知識傳播方式和數位工具,透過如大數據或人工智慧等方式推動盧安達生態農業轉型。

還記得剛到盧安達時,我會跟著當地夥伴下鄉巡田、訪問農民。每次看到農民揮舞鋤頭耕作,我都會忍不住想──為什麼不先推動農業機械化?如果民眾還在用鋤頭犁田、提水桶澆水,甚至還在使用按鍵式手機,在勞動力仍被傳統農耕方式束縛的情境下,率先推動農業數位化的意義何在?

圖/Omri Eliyahu@Shutterstock

某次下鄉,我將這個疑問拋給了計畫主持人。他聽完後,語重心長地回答我,如果想拿到歐盟展望計畫的經費,計畫目標裡就一定要包括推動「數位化」。

他爾後補充,「你需要論文題目才能畢業,而我們及當地夥伴則需要經費,這就是個計畫,別去想有沒有意義,因為國際發展計畫就是這樣。」這番話當時讓我頓時深感失望,甚至開始質疑自己投入這場研究的意義何在。幸好後來我的疑問得到合理的解釋,讓我明白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不只是為了向計畫贊助者交差,而是真的能對小農帶來微薄的貢獻。

許多人投身國際發展領域,初衷是抱持著「讓世界更好」的崇高理想,但不可諱言的是,現實往往更複雜──計畫主持人需要資金、發展中國家的夥伴需要錢來養家糊口,就像我需要研究題目才能完成學業、開始找工作。

小時候,每當我看到國際發展計畫的成果報告書,封面上總能看到當地人捧著蔬果的露齒燦笑,那一刻我心中「讓世界更好」的使命感就會油然而生。然而,隨著我對國際發展領域的了解愈深,這份使命感已不再是我留在這個領域工作的主要動力。

【延伸閱讀】

●「寧可選私校,也不要再選 X 大學生」──某國際 NGO 考慮「拒往」台灣頂大的啟示
●當小學牆上畫滿「韓國國旗」,志工卻早已「人去樓空」──國際援助如何變調為「血淚戰爭」?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