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食物中毒怎麼辦?食物中毒定義、病徵及症狀全公開!

Hello醫師

發布於 01月09日09:36 • 文:張凱安 Kyle Chang|資料查核:Hello 醫師

國內熱門的Buffet餐廳近來爆發食物中毒事件,引發民眾對於食物中毒的擔憂;其實,食物中毒大多是吃到不新鮮的海產或食物所致;但究竟怎麼樣才算食物中毒?只要吃壞肚子就是食物中毒嗎?食物中毒又該如何緩解?《Hello醫師》為您講解關於食物中毒的大小事,說明食物中毒的定義、病徵、症狀及緩解方法。

拉肚子想吐=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定義解說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制署「防治食物中毒專區」指出,單一「食品中毒案件」指2人或2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症狀;但若是以下情況,也可視為食品中毒案件:

  • 由肉毒桿菌毒素所引起,且人體檢體檢驗出肉毒桿菌毒素
  • 由可疑食品檢體檢測到相同類型的致病菌或毒素
  • 攝食食品造成急性食品食物中毒,例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
  • 經流行病學調查推論為攝食食品所致

換言之,嚴格的「食物中毒」定義,通常還包含病因的追蹤及調查,但若因為攝食以下微生物或有害物質而出現相關症狀,醫師診斷與確定病因後,也可判定為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分5種

依據中毒原因,食物中毒可分為以下5種:

  • 細菌性食物中毒:攝食含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腸炎孤菌、肉毒桿菌及仙人掌桿菌等食物,包括2024年3月爆發的邦克列酸(米酵菌酸)中毒事件。
  • 病毒性食物中毒:食物中存有A型肝炎病毒、急性E型肝炎、諾羅病毒或沙波病毒。
  • 化學性食品中毒:攝食含有重金屬、農藥或有毒非法添加物。
  • 動物性天然毒:攝入河豚、蟾蜍、熱帶性海魚或其他有毒貝類之毒素。
  • 植物性天然毒:食用含有毒素之發芽馬鈴薯、姑婆芋、野生菇類及大花曼陀羅等之植物。

除了上述5種外,若食用含有海獸胃線蟲且未妥善處理的海鮮,也可能引發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7原因-Hello 醫師

食物中毒常見病徵及症狀:拉肚子、想吐

食物中毒的症狀嚴重度,主要視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中毒原因及毒素的攝取量而定;若個人抵抗力差,症狀可能就比較嚴重;症狀通常在進食後1~36小時出現,其中以嘔吐與腹瀉最常見;其他常見症狀如下:

  • 腹瀉
  • 噁心、嘔吐
  • 腹痛
  • 發燒
  • 頭痛
  • 虛弱
  • 血便
  • 膿便

食物中毒怎麼辦?多久會好?

若是正常體質,食物中毒約在2~3天後,就會漸漸好轉,嚴重則需7~10天才能康復。若中毒患者為年長者、小孩或孕婦,或症狀持續數天仍未好轉,或有血便和膿便者,建議應就醫治療;醫師會先進行診斷,透過檢驗尿液、糞便或嘔吐物以查明中毒來源,並對症下藥,開立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同時確保病患水分攝取充足,避免因頻繁腹瀉和嘔吐而脫水。

在照護方面,中毒患者感到噁心或嘔吐時,須暫時停止進食,讓胃休息一段時間,並持續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其照護原則與腸胃炎相似;患者與照護者應仔細觀察患者症狀,若發覺症狀惡化,可能已攝食危險毒物,請立即就醫,接受專業治療與照護。

---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info@helloyishi.com.tw

延伸閱讀:手腳冰冷原因:恐是5大疾病!改善方法、吃什麼一篇搞懂

🍀加入【Hello醫師】LINE好友 健康訊息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06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