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網購風險多!海基會提醒民眾留意三點風險以自保
Newtalk新聞
海峽交流基金會今(4)日指出,歷年累積不少協助民眾處理涉「兩岸」跨境消費爭議的案件,類型越來越多元,其中以「網路購物」居多,常見的態樣包括廣告不實、付款未收到貨、規格不符、商品瑕疵、仿冒品,甚至涉及詐欺,但也常常有「涉陸因素不明確」的情形(例如:無法確認賣家是陸方人民或欠缺賣方資訊),導致海基會無從協處的窘境。
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民眾的消費方式已經不受地域的限制,網路世界無遠弗屆,輕輕一點,就能買到想要的東西,除了操作便利,各大電商平台或網路商城的促銷活動也不斷推陳出新,因此衍生的糾紛層出不窮;若再加上「跨境」的因素,在後續處理上,更增添不少複雜性及困難度。
有民眾向海基會反應,「我在大陸網路商城向賣家買了一個手機保護殼,收到後發現有裂痕,我跟賣家說要退貨退錢,遭到賣家拒絕,之後賣家就怎麼找都找不到人!」、「大陸網站上有一個線上培訓課程,非常吸引我,我就付了2千多元人民幣,前幾天竟然被踢出線上課程群組,我試著聯繫賣方,想要退錢,但都沒有消息,我覺得我被騙了!」、「我在大陸知名電商平台上,買了一條黃金手鍊,收到後,發現是假的,我向賣方反映並要求退錢,賣方竟然拒絕,我該怎麼辦?」
海基會提醒,因為兩岸關係特殊性,再加上雙方法令與制度不同,國人要注意跨境消費的下列三點風險:
1.無論是實體通路或線上消費,建議國人挑選有商譽的店家,盡量避免和難以徵信商譽(交易信用或商品品質)的對象交易,避免個人資料、錢財暴露在未知的風險下,亦可免於後續向不肖業者追償之勞心曠時。
2.注意網路交易安全,同時保留該次消費或交易的過程及相關資料,萬一遇到無良賣家或發生消費糾紛時,才能據以申訴或求償。
3.跨境消費爭議多屬於私法糾紛,解決私法糾紛最好的方式是和賣方直接聯繫溝通,若業者置之不理或溝通無效,再尋求第三方的協助,亦可透過企業經營者所在地的司法或行政途徑尋求救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