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事業預算卡關8個月 公督盟批立院:治水預算進退兩難
〔記者李文馨/台北報導〕中南部地區遭逢連日豪雨侵襲,產地受損嚴重。公民監督聯盟今天上午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指出,立法院還未三讀通過今年度攸關治水、高達5.6兆的附屬單位預算,延宕超過250天,喊話立法院長韓國瑜重啟協商,並呼籲立院檢討預算審查機制。
政策部主任陳利益指出,根據農糧署統計,全台灣不到一個月農損金額就已高達25億元,有不少立委都第一時間下鄉協助救災,而行政院也預計提出逾300億的「丹娜絲颱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然而,當朝野黨團目光都放在特別預算時,卻嚴重忽視今年度的附屬單位預算還未三讀通過,包含協助辦理中央管河川、排水、海岸疏濬的水資源作業基金,和負責疏通、維護渠道設施的農田水利事業作業基金。
執行長張宏林指出,「預算法」第51條規定,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包含附屬單位預算)應於會計年度前1個月,也就是2024年11月30日前完成審議。但截至今日,附屬單位預算已延宕超過250天,使得歷經近80場委員會審查、逐項討論的初審決議形同具文,韓國瑜曾召集黨團協商處理今年逾5兆的附屬單位預算,獲得民進黨與民眾黨團支持,卻遭國民黨團以「不宜倉促處理」、「無急迫性」為由阻擋收案。
張宏林表示,公督盟一直要求預算要「如期」且「嚴審」,如果立法院做不到,他們應該要號召修法,「立法院若未通過所有國家預算,就不准支用立法院的經費」。他也說,9月即將開議並審議2026年將近3兆的中央政府預算和近6兆的國營事業預算,呼籲韓國瑜必須「苦民所苦」正視預算審議的問題。
常務理事陳雪梨提到,過去每個會期平均能三讀通過50多個法案,今年這個會期只有36個,效率明顯低落。此外,藍白立委聯手延會到8月底,但2個月內不僅常設委員會狂排超過80場國內、外考察,更出現院會開會不到15分鐘就散會的情況,顯見「延會」已經淪為掩蓋立委怠惰的遮羞布。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