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的喊話與亞洲AI算力新棋局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近日在財報會議上高調直言,若能以具競爭力的產品進入中國,今年至少可望拿下五百億美元的市場機會,且每年將以五成的速度成長。他還提醒投資人,全球一半的AI研究人員都在中國,多數領先的開源模型(open-source models)也誕生於此。這不僅是對AI產業發展前景的預測,更是一種公開的政治訊號。
換作其他CEO,或許會迎合川普,並且刻意淡化中國的重要性,夸言「沒有中國,我們一樣能成長」。但黃仁勳卻選擇在聚光燈下表態,把「中國不可或缺」講到檯面上。這種公開姿態,不僅是對投資人的說明,更是對華府和北京同時遞出的談判籌碼。
華府抽稅,北京關門
黃仁勳的話其實是雙重喊話。對美國而言,川普政府已示意,輝達可以賣晶片給中國,但條件是要「分紅」:政府抽成約15%,只是這項安排還缺乏法律明文化。這讓輝達陷於灰色地帶,雖然能繼續出貨,卻始終缺乏確定性。
但對中國而言,態度更為強硬。北京不僅明令國內企業暫緩採購輝達H20晶片,還大力推動本土供應鏈自立自強。這不僅是安全顧慮,更是產業戰略。於是黃仁勳公開喊話,實際上是在告訴兩邊政府:若市場真被堵死,美國企業失去的不僅是營收,更是與全球AI研發前線脫鉤的風險。
中國的「夠用化」戰略
黃仁勳最害怕的,其實是時間。AI算力的需求日益龐大,一旦輝達被拒於門外,中國企業就會透過工程手段走向「夠用化」(good enoughization)。上海新創摩爾元數(MetaX)已經推出號稱H20替代的晶片,雖然耗電更高,但記憶體容量更大,對部分任務而言甚至更有優勢。
北京的寒武紀(Cambricon Technologies)單季營收突破2.47億美元,股價暴漲至870億美元市值;華為(Huawei)更展示整合384顆昇騰(Ascend)晶片的運算系統,雖然能效偏低,但在某些指標上已經逼近輝達最新的Blackwell架構。這些產品未必最先進,但光是「夠用」就足以支撐龐大的市場需求,讓中國逐步建立一個不依賴輝達的次級生態。
阿里巴巴的關鍵角色
如果說華為是「國家隊」,那麼阿里巴巴(Alibaba)則是更值得警惕的「民間隊」。作為中國最大的雲端運算公司,阿里雲(Alibaba Cloud)最近推出一款新晶片,首次不再只針對特定應用,而是能處理更廣泛的推論(inference)任務。最引人注目的是,這款晶片兼容輝達CUDA生態系。換句話說,中國工程師不必重頭改寫程式碼,就能從輝達平順過渡到阿里巴巴的平台。
阿里巴巴執行長吳泳銘(Eddie Wu)已經宣示未來三年投資至少530億美元,把「AI+雲端」作為與電商並列的兩大引擎。若說華為代表國家意志,阿里巴巴則是市場驅動,兩者合流,將使「去輝達化」更具持續性。
DeepSeek發出的訊號
中國新創「深度求索」(DeepSeek)近期在社群媒體上暗示,若能結合國產晶片與自家軟體創新,將能訓練AI模型。這句話雖然含糊,卻立即推動中國股市的AI板塊大漲。這種資本市場的反應,說明「本土化+軟硬協同」正逐漸形成新敘事。對輝達而言,風險不在於短期營收受挫,而在於未來幾年,中國工程師、投資人與開發者若被徹底綁定在本土平台上,國際生態的分裂將成為既成事實。
就在此時,另一個亞洲戲碼也在上演。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Xi Jinping)預計舉行會談。這兩個亞洲宿敵在美國關稅陰影下尋求解凍,場景本身就透露出微妙訊號:在華府加碼對新德里施壓之際,北京與新德里卻在尋找對話空間。
這種地緣政治的「邊談邊鬥」,與科技產業的「邊封邊造」形成呼應。亞洲強權之間一方面彼此戒備,一方面卻也不得不因美國的單邊行動而尋求合作。從算力到外交,整個大棋局正在快速重排。
黃仁勳喊話對台灣的啟示
黃仁勳的高調,不僅是對市場的說明,更是一次公開談判。他想要的不是掌聲,而是規則的明確。但弔詭之處在於:美國政府只想抽稅,中國政府則要自立,兩邊都不願意為輝達開方便之門。當美國靠「抽稅」維持表面通路,中國靠「夠用化」打造替代生態,輝達反而可能淪為兩大力量共同的犧牲品。
然而,這也不只是黃仁勳一人的孤勇喊話。它同時是一種戰略提醒:唯有積極參與並直接面對挑戰,才能在新秩序裡找到立足之地。對台灣而言,這更是一次充滿現實意義的提醒。台灣既是輝達供應鏈的核心,又是AI研發與應用的重要前線。在中國推動本土替代、美國以關稅貿易政策制衡之際,台灣不僅要守住晶圓製造的優勢,更要思考如何在全球AI生態重組中發揮橋樑的連結角色,成為美中雙方都無法忽視或失去的合作對象。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全球產業脫鉤風險上升的年代,將危機轉化為更好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