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坐擁世上最豐沛人均石油資源 科威特今夏為何頻頻缺電?

上報

更新於 18小時前 • 發布於 19小時前 • 王能斌
科威特擁有大量化石燃料蘊藏,但在長期錯誤政策下,近年來屢屢面臨斷電的困境,圖為科威特境內一座商場的畫面。(資料照片/美聯社)

提到波斯灣產油國,人們往往第一印象就是富裕且生活條件優渥,然而令人大感詫異的是,目前卻有個全球人均石油資源最豐沛的國家,屢屢面臨缺電危機,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量更與英國相等,這個國家便是科威特。

彭博指出,在1960年代阿拉伯世界因為石油產量大增而快速崛起的浪潮中,科威特是首個因此而獲得迅速發展的國家,且當地原油資源更是傲視全球,估計地底石油藏量達到1015億桶之多,換算為每位國民平均坐擁2.31萬桶石油,是排名居次的委內瑞拉1.07萬桶的2倍有餘,按照目前市價計算,相當於人均430萬美元(約1.3億元新台幣)。

家裡有礦、富到流油 電力短缺卻高達7.3%

因此,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個數十年來都明列全球最富裕之一的國家,在過去2年之間的夏季,輪流供電卻是家常便飯。報導指出,在今年4月,科威特境內有30個地區因為氣溫飆升而出現停電的情況,且在用電尖峰期間,全國電力負載的短缺更高達7.3%;因此消防單位呼籲各地民眾不要搭乘電梯,以免因為突然斷電而受困,且斷電時間往往長達數個小時,肇生意外的可能性也因此升高。

此外,科威特各地的工廠,也被當局下令在上午11時至下午5時之間暫停運作,該禁令持續了5個月,直到上周才正式解除。

在電力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科威特5月有40處住宅區,以及10處工業與農業聚落出現停電狀況,且在6月時,由於氣溫高達攝氏51度,迫使政府公開呼籲民眾採取調高空調溫度、換裝節能照明器具,並養成隨手關閉電器的習慣,更派出無人機取締非法加密貨幣挖礦行為,試圖壓低全國用電量。

歸咎於再生能源的正當性不足 長年政策錯誤才是主因

報導指出,化石燃料的擁護者往往會將電網運作的不穩定,歸咎於再生能源,然而對於高達99.6%發電量來自燃油以及燃氣機組的國家而言,這樣的說法全無正當性,任何1名願意坦誠的電網管理者都清楚知道,這樣的問題並不是單一技術所能造成,而是長年政策錯誤以及基礎建設的不足所導致,在科威特,則是長期的政治僵局,以及拒絕面對氣候變遷、思考能源轉型的態度。

長期以來,科威特擁有一個具有高度影響力的國會,在普遍採行君主制度的阿拉伯世界之中屬於罕見的例子,然而各政治派系之間的較量也因此未曾停止;在科威特國家元首麥沙(Sheikh Meshal Al-Ahmad Al-Jaber Al-Sabah)於去年底宣布暫停實施民主制度之前,該國在10年之間就更換了15位能源部長,導致科威特能源政策無法延續,且基礎建設的升級也遭到嚴重擱置,最終釀成困局。

具備發展太陽光電良好條件 卻大量進口天然氣發電

報導指出,科威特國土面積雖然並不大,但高達9成都是沙漠,因此具備了發展太陽能發電的良好條件,只要以900平方公里、占該國總面積5%的土地,就能產出約50吉瓦(GW)的電力,足以因應該國現有所有電力需求。

然而在2024年,科威特進口太陽能發電板的總額僅有150萬美元(約4549.5萬元新台幣),甚至低於利比亞、南蘇丹等國。目前沙烏地阿拉伯正在推動於2030年之前,達成再生能源供電50%的目標,但根據挪威能源市場研究公司睿諮得能源(Rystad Energy)分析師庫瑪爾(Nishant Kumar)的報告,科威特恐怕連再生能源占發電比例15%的溫和目標都「遙不可及」。

因此,大幅依賴化石燃料發電的科威特,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削減會員國油井產量配額的限制下,不僅原油,連天然氣都必須減產,從而使其必須從鄰近的卡達進口液化天然氣發電,結果使這個石油藏量豐富的國家,在去年進口的天然氣居然和人口是該國14倍的英國相等。

在2007年時,科威特曾經是僅次於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全球第3富裕的國家,但如今該國排名卻僅略高於波蘭與愛沙尼亞,凸顯出錯誤的能源政策,以及政治擾動,對一個國家發展所能造成的嚴重影響。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強制植入子宮內避孕器 丹麥將向格陵蘭婦女正式道歉

中央通訊社
02

幫「無頭孕婦」接生 加薩醫揭慘況:病患臟器外露、手術無麻醉

TVBS
03

故宮捷克展遭恐攻威脅!「不停辦就看著辦」 外交部回應了

壹蘋新聞網
04

修一下圖 有這麼難嗎? 中大外宣出包 飛行員大讚「祖國」 頭盔上竟有「這個」.....

新頭殼
05

每天吃老鼠!湖南男子荒野撐70天「暴瘦15.5公斤」 抱走45萬台幣

CTWANT
06

台灣對南非祭晶片出口管制!中國外交部跳腳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