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模作文「媽媽是代理孕母」惹議 醫拆解群眾心理:與「核廢放你家」半斤八兩
近期,北北基高三模擬考作文出了《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要求考生以自身角度,描述母親成為代理孕母後的思考與情感轉折,消息一出,引發不少網友與考生批評。對此,時常批判時事的醫師沈政男直言,「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讓人噁心?就跟「核廢料放你家」、「死刑犯殺你家人」半斤八兩而已。這題目乍看讓人反感,因為代理孕母本身是一個還在爭議中的公共議題,卻又跟「我的媽媽」這樣的涉己情境連結起來,當然讓人受不了,問題是,再多看幾眼多想想,就沒那麼激動了,甚至開始了解出題者其實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沈政男撰文說明,這樣的題目,用政治哲學來說,就是從涉己的角度來思考公共議題,也就是思考公共政策的時候,先想像自己或家人會不會受影響,然後選擇支持或反對。不幸的是,台灣多數公民,都是這樣在思考公共政策,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解釋,何以一些在國外引發爭議的議題,在台灣的接受或排斥程度不一樣。
沈政男舉例,每當討論反核議題的時候,總是有人會說:「你贊成核電?如果核廢料放你家呢?」或者,討論廢死的時候,最常見的貼文留言就是:「如果死刑犯殺死的是你的家人,你還會贊成廢死嗎?」其實,「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跟「核廢料放你家」、「死刑犯殺死你家人」一樣,都是從公共議題對自己的影響來思考支持或反對,如果覺得前者噁心,也應該對後兩者表達反感。
沈政男坦言,就廢死議題而言,在台灣社會根本沒辦法不從涉己的角度來討論,因為,大家看到死刑犯都會有一種「如果不判死,下次有可能被殺的就是我家人」的威脅感,於是就沒辦法客觀冷靜討論了。事實上,從涉己的角度來看待公共議題,是最原始的討論方式,好處是方便初學者了解與體會,缺點就是往往引發情緒反彈,根本沒辦法理性思考。
怎麼樣才是理性思考公共議題?沈政男回應:「無知之幕」。無知之幕是說,大家在討論公共政策的時候,應該拋棄既有的身分地位與家庭背景,從一個「每個人都可能會出生在社會中的任意位置」的幾度來思考,好像有一層簾幕遮住了原本的身分地位與家庭背景,然後討論那樣的公共政策是否會造成不公平?
沈政男提到,比如廢死,應該從廢死以後,對所有人可能造成的影響來思考,而不是充滿了危機感,好像死刑犯放出來就會針對你(事實上機率只有2千3百萬分之1)。比如反核,應該從核廢料可以透過公平合理的機制決定放置地點來討論,而不是要求放在贊成核電的人家裡。
沈政男指出,同理,代理孕目議題,不管贊不贊成,應該從每個人或每個人的家人都可能成為代理孕母這樣的觀點來思考,而不是從「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來思考。出題老師當然知道這樣的考慮,問題是,就因為代理孕母議題對青少年來說比較陌生或抽象,因此以涉己的角度來幫助考生思考這個議題,想像如果是我的家人是代理孕母,我會有什麼看法?這比「論代理孕母」容易下筆吧。
沈政男續指,為什麼不是「我的姊姊或其他親友是代理孕母」?題目中4個舉例講得很清楚,就因為「媽媽生了我,卻又去生一個血緣不相干的人,對我會有什麼衝擊?」事實上,這也是思考代理孕母無形成本的一個角度,也就是對代理孕母家人的心理衝擊與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有人說,「當物化議題適用在家人就會反對」,其實,所有公共政策如果都用涉己角度來思考,立場都會不一樣。然而,這確實講出了台灣人思考公共政策常用的角度,也就是「會不會影響到我」。
沈政男說道,上述理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其他國家,都是先廢死再同婚合法化,只有台灣顛倒過來,因為大家對廢死存在威脅感,好像廢死以後自己或家人就會遭殃,而同婚,反正影響不了我或我的家人,就不反對了。
沈政男強調,一個公民社會越成熟,應該有越多人從無知之幕的角度,也就是不是從涉己的角度來思考公共政策,顯然台灣社會還不是這樣。可笑的是,被罵以後,出版社趕緊出來道歉了,應該先請出題老師說明用意吧!事實上,用4個青少年的說法來舉例,是先前大考的命題方式,而假設自己是受政策影響的人也是,比如幾年前的「青銀共居」就是完全類似的出題方式,此次模擬考只是換成了「代理孕母」。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
‧ 幕後》柯文哲關一年後變了?獅王「一生不懂狗的悲哀」 一根冰棒洩端倪(推薦閱讀)「建商財團說話比年輕人大聲!」她揭新青安惡果:錯誤的政策就該停下來
‧ 北模作文題目「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惹議 考生斥「惡意滿滿」 教育局回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