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來台灣不只看故宮,還要看垃圾車?從日常分類看懂全球永續趨勢
我們每天丟的垃圾,最後去哪了?
近年來,ESG(環境、社會、治理) 成為企業界炙手可熱的議題。但透過旅行,我重新體悟到,其實我們每個人早已身在其中,只是沒有將它冠上 ESG 的名號。
以台灣為例,從小我們就對《給愛麗絲》的旋律再熟悉不過。這段旋律,召喚著全民提著分類好的垃圾下樓,等待垃圾車。我們稱之為「垃圾不落地」。這不僅是一項政策,更是在地狹人稠的環境下,制度與人民長期磨合而成的文化結果。由於土地有限,無法大規模掩埋;而焚燒技術成本又高昂,因此我們選擇了一條最困難卻也最徹底的路:全民分類。
我曾在冰島與雪梨的街道上,意外發現與台灣「外星寶寶回收桶」設計極為相似的鮮豔回收桶,感到格外親切。或許,我們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讓分類這件事變得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全球垃圾處理大解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
根據世界銀行《Trends in Solid Waste Management》報告(約 2020 年數據),全球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方式如下:
- 掩埋(佔 68%): 包含送至衛生掩埋場(37%)與露天堆置(31%)。
- 回收與堆肥(19%): 主要透過回收與堆肥等方式再利用。
- 焚燒(11%): 多為能源回收焚化。
這組數據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可見的分類回收僅佔 19%,而看不見的掩埋卻佔了將近七成。」這也說明,我們在台灣習以為常的垃圾分類,其實在全球範圍內,屬於理想型,而非主流。
冰島經驗:當回收成為一種獎勵機制
在冰島的超市外,我看到一台回收機,只要投入寶特瓶,就能兌換購物金。上面寫著:「每歸還一個瓶子,就能為你的購物折抵 10 便士。」這讓回收不只是道德,更是一種制度性的獎勵。
這種「寶特瓶回收→折抵現金」的機制,在芬蘭、挪威與德國等北歐國家也相當常見。當回收變得「有獎勵」,人們的參與感就會提高,進而形成一種行為慣性。這讓我聯想起台灣的「外星寶寶回收桶」,那些我們以為只是童年回憶的設計,其實早已內建在我們的生活裡,讓回收變得可愛且自然。
杜拜與新加坡:便利背後隱藏的環境成本
在杜拜朋友家,我發現他們丟垃圾的方式是:每層樓都有一條垃圾管道,住戶可以直接將垃圾丟入,便會自動滑落至地下室。這省去了下樓的麻煩,但卻也隱藏了環境成本。
同樣採用垃圾管道的新加坡,由於氣候潮濕,管道內部容易孳生大量蚊蟲。為了應對登革熱的威脅,政府必須每月進行社區消毒。這些殺蟲劑的使用,無形中對空氣與人體健康造成了潛在的威脅。這說明了,當我們追求「方便」的同時,若缺乏適當的制度搭配與文化調整,很可能產生無法預見的環境代價。
日本與中國:焚燒政策背後的不同邏輯
全球垃圾處理中,焚燒佔了 11%。有趣的是,日本與中國雖然都大量採用焚燒,但其背後的原因卻截然不同。
日本的焚燒率高達 72%,主要是因為國土面積狹小,無法大規模掩埋,只能依靠焚燒來快速減量。
中國則是因為過去分類制度不足,垃圾量龐大,因此興建了大量焚化爐。然而,隨著近年來分類制度的推動,垃圾量減少,導致部分焚化爐產能閒置。
如今,中國甚至開始將這套焚燒技術與建設經驗輸出到越南,成為一種「制度外銷」的新模式。
台灣:小國的土地困境,催生大制度的奇蹟
當全球近七成的垃圾仍被「掩埋」時,台灣卻被迫走出了一條最艱辛的分類之路。
- 沒有土地掩埋,就改用全民分類。
- 焚化爐成本高昂,就靠前端減量。
- 「給愛麗絲」的旋律、環保垃圾袋與公民自律,共同構築了屬於台灣獨特的文化記憶。
就連國外旅客都說:「我來台灣不是看故宮,是來看垃圾車!」這讓我想起曾有義大利朋友來台,最期待的竟是傍晚的垃圾車排隊畫面。他說:「這是我在其他國家從沒見過的秩序與參與感。」這份獨有的「日常風景」,正是台灣社會在資源有限下,所創造出的環保奇蹟。
從旅行到日常:我的個人 ESG 裝備清單
每次旅行,我都會帶著我的「個人 ESG 裝備」:
- 魚造型的環保袋(隨時放包包)
- 麻布便當袋(購物好幫手)
- 矽膠保溫盒與保溫瓶(吃得安心也減塑)
- 環保筷(不再索取一次性用品)
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小選擇,卻不斷提醒我:我們正在為自己想要的世界,多做一點什麼。
小反思:
旅行讓我看見,不是每個地方都像台灣這樣分類,但每個社會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處理「看不見的垃圾」。垃圾不只是垃圾,更是制度、文化、氣候、人民行為的總和。當我們聽見垃圾車音樂響起、提著環保袋子下樓的那一刻,其實也是一種很美的日常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