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時代,你也有「無旅行焦慮症」嗎?
上圖為我在英國旅行時途經的風景。圖/李易庭 提供
你是否曾在滑動社群媒體時,看到朋友的度假照片而心生焦慮?好像沒有正在規劃的旅行,就意味著自己的生活不夠精彩?這種現象在網路上甚至有了一個新名字:無旅行焦慮症(Notriphobia)。
你也有「無旅行焦慮症」嗎?
作為在社群時代成長的 Z 世代,我也曾有過為了讓生活「看起來」充實,而用旅行填滿生活空白的時候。
過去的我,在一眾旅行地中,傾向於離家遙遠之地,途中拍個不停以便發文分享,以及伴隨而來的「特種兵」行程 ──來到新的地方,為了造訪所有知名景點,每天訂早上 8 點的鬧鐘起床,時間規劃要精確到「分鐘」,再加上一天走個兩萬步才肯罷休。因此每一回結束旅程,也總是需要花上一陣時日在家休息,才能夠恢復完全。
我發現,這種由「焦慮」驅動的旅遊動機,往往出現在我對自我認知混沌的時候 ──因為不清楚內心的空虛從何而來,便以旅行作為填補的方式。結果是,我不僅難以真正放鬆、享受當下,也無以緩解內心的匱乏感。
在英國就讀大三這年,我因為忙於研究所申請,幾乎一整年沒有安排出國旅行。看著朋友們紛紛前往歐洲各國度假,我心中隱隱升起了一股懊悔:一方面覺得自己錯過了體驗世界的良機,另一方面凝視著桌前因思緒卡頓而停滯的申請文件,好像生活也一併陷入了乏善可陳當中。
就在我打開搜尋引擎、查詢機票,準備再次用緊湊的旅行來撫慰內心的不安時,住在英國索爾茲伯里(Salisbury)的家人突然向我捎來一通電話,邀請我去拜訪他們。買下當日往返的車票後,我便從倫敦市中心的滑鐵盧車站出發,一個半小時便抵達了寧靜的小城。
令人驚喜的是,原以為只是去串串門子的我,卻得知家人們臨時起意,要載我去鄰近的新森林國家公園(New Forest National Park)一日遊。
作為英格蘭南部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之一,新森林公園低調而純粹的人文環境風貌,成了我心目中的「寶藏旅遊地」。這裡不僅是探索自然的好去處,還蘊含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充分展現了英國迷人的鄉村風光。
儘管我對這趟旅程毫無規劃,此前也對這裡一無所知,卻在這一日的造訪結束後,感受到心靈久違的充盈與治癒,並對旅行的意義有了全新的領悟。
上圖為新森林公園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廣袤的荒原地帶(Heathland)。自 1800 年以來,英國已經失去了超過 80% 的低地荒原,因此是稀有的自然棲息地。圖/李易庭 提供
新森林公園獨特的古老制度,維繫著自然風貌
佔地 570 平方公里的新森林公園視野寬闊,車輛馳騁在單行小路上,就像是一場盛大的野生動物巡遊。其實,新森林早於 1079 年由諾曼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征服者威廉)設立為皇家狩獵場,以狩獵鹿群為主要功能。而隨著現代開放為國家公園,沿路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悠閒吃草的小馬和驢子,以及原野上的鹿和牛群。
上圖為新森林小馬(New Forest Ponies)是英國的原生馬種之一,自冰河時期以來就棲息於此地。圖/李易庭 提供
家人告訴我,每到 9 月或 10 月時,還有機會看到漫步的野豬。這源於一個叫做「放豬權(Pannage)」的傳統,透過讓當地居民在秋季將豬隻放養至森林,小豬們不僅可以享用橡實和山毛櫸果等天然食物,還能有效清理地面上的果實,避免毒害其他動物。
這個獨特的權利可以追溯至中世紀。由於當時被用作皇家狩獵場,新森林受到了嚴格的森林法規保護。雖然法規限制了私人使用,但同時也保障了當地居民的傳統權利,使他們能在公共土地上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包括放牧牛馬、秋季放養豬隻、收割草地、伐木取材,甚至養蜂等。
上圖為我與新森林小馬的近距離邂逅。透過放牧,牠們可以防止灌木過度生長,維護開闊的荒原。圖/李易庭 提供
我的「軟旅行」經驗:在冬日森林療癒心靈、融入在地
由於在各個小鎮穿梭的巡遊巴士 6 月才開始行駛,冬季屬於新森林公園的旅遊淡季。然而,也正因人潮稀少,更能讓人慢下腳步,感受這裡原始的靜謐之美。
我們在造訪其中一座村莊 Burley 時,便隨意走進了一間由數百年歷史的農舍改建成的傳統茶室。在這裡,無論是看到當地居民攜著親友和小狗,或者在燃燒著柴火的壁爐旁吃熱呼呼的烤馬鈴薯,一切都讓人感到格外溫馨,好像也一起融入到了這片土地悠久的文化與自然中。
上圖為旅行當日的午餐,是英國的傳統料理 Jacket Potato,搭配辣味肉醬(Chili Con Carne)和涼拌高麗菜絲沙拉(Coleslaw),相當飽腹。圖/李易庭 提供
此外,在 Burley 有一些精靈主題的手工藝品店,為當地增添了更多的童話氣息。相傳 20 世紀時,一位名為 Cybil Leek 的女巫曾定居於此,她的故事也讓村莊成為巫術和神秘文化的象徵。
上圖為 Burley 有不少精靈主題的手工藝品店。圖/李易庭 提供
這趟臨時起意的旅遊,讓我想到近年來新興的概念:軟旅行(Soft Travel)。
要談「軟旅行」,首先需認識起源於奈及利亞網紅社群中的「軟生活(Soft Life)」,提倡拒絕過度勞累的文化,透過優先考慮個人身心健康,追求休息、和平與舒適。2024 年初,TikTok 上的 #softlife 標籤已超過 14 億次觀看。
作為「軟生活」理念的延伸,「軟旅行」的熱度也在隨之上升,這種旅行哲學不鼓勵打卡、趕行程,而是講求「少即是多」,允許自己有彈性探索旅行地的餘裕,並提倡「數位排毒」、少用 3C 產品。Google 趨勢數據也顯示,soft travel 的搜尋量在 2024 年 12 月時達到頂峰,一再顯示出現代人對緩解壓力與心理健康層面的需求。
當我終於放慢步伐,不再掐著時間追趕交通,也不再為繁瑣的規劃而焦頭爛額,而是抱著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期待,隨心所欲地探尋,也才終於細細品味到散落在旅途片刻中,所有微小而珍貴的幸福感。
上圖為我在另一個海港小鎮 Lymington 結束這一天。圖/李易庭 提供
結語:找到貼近自己心意的旅行方式即可
面對「無旅行焦慮症」,首先仍要誠實辨識自己的焦慮來源:是真的需要一場旅行來為生活打氣,還是因為與他人比較而心生不安?對於當時深陷論文泥沼、又眼看朋友們紛紛出遊的我來說,答案或許是兩者皆是。
這一趟新森林國家公園的「軟旅行」,不只舒緩了我的課業壓力,更讓我看見「美好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不必把日常塞滿、看起來很有生產力,才算成功。當「無旅行焦慮症」的根源其實是來自更深層的「過度比較」或「效率至上」迷思,這時軟旅行所強調的專注自我與心理健康的精神,便可以成為重建平衡的契機。
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旅行意義」,除了以正向的心態欣賞或參考他人分享的攻略與美景,選擇貼近個人心意的旅行方式也很重要。
現在,我依然會想拍照和朋友分享,但不會再為了記錄而忽略當下的體驗;我依然喜歡做計畫,讓日常多一份期待,但不再只是把行程當成打卡清單;我依然嚮往遠方,但也發現無論是一場近郊的「說走就走」,還是在淡季造訪熱門景點,只要順應內心的聲音,每一次出走都將不再只是徒然的消耗,而是能夠回首滋養生命、享受自由自在的美好時光。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為何「無旅行」會讓人焦慮?我擁抱不打卡的「軟旅行」,重新領略出走的意義》,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森林療癒師」在做什麼?過來人現身說法:如何靠「森林療癒」找回內心平靜
●這些公園不一樣!新加坡「共融式遊戲場」取材大自然,揮別沒誠意的「罐頭遊具」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