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財劃法六大制度問題浮上檯面

上報

發布於 1天前 • 王鳳生
每年各縣市對統籌分配稅款的討論,表面看似經費分配爭議,實際上反映的是制度設計中的結構性問題。(陳愷巨攝)

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法,是台灣財政均衡與地方治理的重要制度基礎。每年各縣市對統籌分配稅款的討論,表面看似經費分配的爭議,實際上反映的是制度設計中的結構性問題。隨著人口流動、公共需求多樣化及地方治理模式演變,這些問題愈加凸顯,引發社會與地方政府關注。

首先,制度偏「靜態」,難以回應地方需求快速變化。公式多年維持既有架構,但人口老化、通勤人口增加、偏鄉公共服務成本上升,以及都會區跨區服務需求,均未被充分反映,使分配額與實際需求脫節。

其次,財政能力調整機制在公平與激勵之間仍待平衡。制度透過扣分補助方式實現財政均等化,但財政能力強者認為負擔偏高,財政能力弱者則認為補助不足。如何兼顧公平、效率與地方努力程度,是調整公式時必須面對的課題。

第三,以戶籍人口為基準,無法完整呈現公共服務實際負擔。都會區服務使用者包含通勤人口、學生及外籍人士,戶籍人口往往低估地方負擔,使分配額難以與實際服務需求匹配。

第四,地方財源有限,中央集中的財政結構仍具調整空間。地方負責大量社福、教育、警消等公共服務,但稅源比例低,長期規劃受限,對中央補助依賴度高。如何平衡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是制度改進的重要方向。

第五,統籌款「池子大小」由中央決定,透明度仍待提升。除了公式分配外,總額基礎會影響各縣市可運用資源。地方政府希望中央提供更完整的資訊與預估方法,以增進制度可預期性。

第六,財政需要指標仍不夠細緻,難以反映縣市間成本差異。山區交通、離島運輸、高齡社福需求及都會區跨縣市服務負擔等,皆可能被低估。制度是否應加入更多彈性與差異化設計,是值得討論的方向。

總體而言,收支劃分法的核心目的,是在地方治理需求與財政能力間取得平衡。制度雖具穩定性,但面對人口變遷、地方需求多元及財政自主性挑戰,仍有調整空間。如何兼顧財政穩健與公平性,將是下一階段改革的關鍵。

※作者為高雄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國際政治經濟戰略研究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馬路當賽車場!4豪車「街頭競速」撞超商 店外民眾撞骨折

EBC 東森新聞
02

1週6次...房仲爸激戰女業務 運動量好足!她嬌喊:你量體重會變瘦

鏡週刊
03

太子集團案海外金流經手人到案 尼爾創新負責人、財務主管收押

三立新聞網
04

中國禁日令一出!台灣「2關鍵字」飆天花板

NOWNEWS今日新聞
05

長髮女鬼真身曝!基隆中山隧道出沒…害直擊騎士嚇到腿軟3人下場出爐

三立新聞網
06

網紅賓賓哥開直播嗆聲校長 盧秀燕:將採法律行動

中央通訊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