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只有被照顧?戀愛都是日常,日本快樂之家創辦人首來台分享共居社區
日本Happy株式會社創辦人首藤義敬首次來台,分享他實踐的跨世代共居實驗「快樂之家」。這棟六層樓的共生公寓,住民落實「遠親不如近鄰」的陪伴日常;孩子奔跑、長輩閒聊、迷你豬穿梭其間,從「DJ爺爺」放歌再到客廳舉辦告別式,儼然是一處共創生活、坦然面對生死的社區舞台。
2025迎老聯盟主辦、銀享全球策劃的「全民百歲時代:共創亞太幸福老後生活」系列活動,今(25日)舉行亞太高峰會,聚焦跨代共居共樂、社區共生營造與創新科技應用三大面向,邀集來自日本、香港、新加坡、台灣、荷蘭等實踐者,共同討論百歲時代的挑戰機遇、實現美好長壽生活的解方、理想百歲生活的可能樣態。
來自日本神戶的青年實踐者首藤義敬,首次來台分享如何透過多世代共居,實踐快樂終老的可能。今年40歲的他以親身經驗挑戰傳統養老觀念,2017年為了與父母與孩子共同生活,他打造一棟六層樓、名為「快樂之家」的共居住宅。
這座共生空間,共設有40多個房間,目前住有約40位長者,除了高齡住民,也開放部分空間給海外青年背包客共同生活。
從相遇到道別,「快樂之家」連結生命全程
首藤義敬指出,「快樂之家」不僅是提供安老的場所,而是盼透過共同生活,建立0歲到100歲的世代連結。他認為,面對天災或危機,最可靠的資源不是制度,而是彼此熟識的鄰人;建立面對面的關係,當災害來臨時,才有援手。他強調,「快樂之家」並非他一人獨力完成,而是與社區共同打造成果。從構想階段起,他花了一年半時間走訪,傾聽超過百位居民的意見,包含建築外觀、色彩配置等細節,都是與大家共同討論決定,讓居民參與其中,才會覺得這裡是安身立命的生活空間。
「快樂之家」的設計重視生活共感,大廳每天都上演不同的生活劇場,例如有人學習、孩子用餐、長者開會、照護員準備活動,甚至還有迷你豬在客廳穿梭。他強調,透過互助,擁有美好生活,就是他想像的快樂之家。
首藤義敬提及,自身是40歲育兒世代一員,當育兒與照顧兩頭燒時,家庭成員常無法發揮原有生產力,因此他希望打造一個能兼顧生活、育兒與長照的共享空間。他說,在「快樂之家」中,長輩不僅是需要照顧的對象,也是育兒的「老前輩」。他舉例,一位住戶奶奶臨終前三天仍說想看孩子們的體操表演;孩子們則寫信表達情感、陪伴長者走到生命終點,這樣的互動也成共生宅中最動人的日常。
首藤義敬表示,在「快樂之家」過世的長者,普遍會在一樓客廳舉辦告別式,與居民共同挑選照片、回顧一生。他強調,大家常說社區重視「邂逅」,但「離別」也同樣重要。他分享,一位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長者,過去是專業攝影師,透過社區舉辦活動重拾生命熱情,不僅分享攝影經驗,還學習成為DJ,自稱「帕金森先生」,常為大家播放音樂、帶來舞會。
首藤義敬強調,光靠醫療仍無法帶來真正幸福,建立社區連結也是關鍵。唯有將長照與照護結合日常生活的陪伴與互動,才能找回生活中的幸福感。
百歲人生的「三怕」:怕病、怕窮、怕孤單
座談階段,另邀請好好園館創辦人紀金山、多扶假期執行長許佐夫,共同討論「如何活出有價值的老後生活」。座談主持人、《遠見雜誌》總編輯林讓均表示,根據《遠見》近日調查發現,面對長壽人生,民眾普遍有「三怕」,分別是怕病、怕窮、怕孤單。
她說,變老不是一個人的事,過去一個村莊能一起養育孩子,如今我們也應該思考,為何不能在社區中彼此扶持、一起好好變老?
紀金山在台中推動全台首座青銀共居聚落。他分享,母親罹患失智症、入住好好園館後,時常對他說「帶我回家」;從這段親身經歷中,他深刻體悟支持一位長者,不該僅是家屬責任,更需要整個照護團隊的共同陪伴與承擔。
紀金山說,超高齡社會帶來的老病挑戰,關鍵在創造新的「選擇權」,打造一個充滿支持力量的社會結構。他希望號召更多人一起加入「共老」行動,透過資源交換與共享,解決各種困難。他笑說,有時給自己「找麻煩」,其實就是人生的快樂之道。此外,人生就像一個循環,邂逅固然美好,但「如何面對分離」更是社會須努力面對課題。
許佐夫表示,過去4、50年來,台灣雖逐步改善無障礙的「水平移動」,卻少有政策正視「垂直移動」需求,導致許多行動不便者被困在公寓中,無法自由出入。他認為,唯有解決垂直移動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水平的無障礙生活。他也強調,未來「航空無障礙」將成台灣與國際接軌的關鍵。
《遠見雜誌》總編輯林讓均(左1)、日本 Happy 株式會社創辦人首藤義敬(左2)、好好園館創辦人紀金山(右2)、多扶假期執行長許佐夫(右1)共同與談「如何活出有價值的老後生活」。周彥妤攝
照顧最怕不見盡頭,有賴更多人共老
許佐夫說,對首藤義敬將生死視為生命循環的觀點,深受震撼,死亡畢竟仍是較敏感話題,我們自己的服務甚至仍不敢直接討論。他指出,照顧生活其實是一段旅程,沒人知道何時啟程。可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開啟漫長的長照歷程;最令人害怕的,是這段旅程不見盡頭;因此,若能把長照視為一段共同經歷旅程,更有望讓社會理解與支持。
紀金山表示,體貼與感恩是照顧工作中極為重要的價值。他說,訓練照護團隊的核心之一,為的是能更細緻辨識長輩的「最佳利益」,給與最合適支持。他指出,青銀共居的意義,不僅是讓長輩被照顧,更是讓年輕人的活力注入長者的生活,轉化為彼此的生命力,共居才會有意義,長輩也不單是被照顧的角色,而是社群中的一分子,也有責任和貢獻。
許佐夫分享,過去常見的銀髮旅遊形態,時常可見是「同病相憐」團體,如洗腎團、罕見疾病團等;不過,後疫情時代,出現愈來愈多如「瑜伽團」等富有生活感的銀髮旅遊形態。他認為,「同伴」將成為切入銀髮旅遊市場的重要關鍵。對長者而言,旅遊價值不僅在於走過哪些地方,而是「與誰同行」的情感連結;真正打動人心的,不是行程本身,而是那份「期待感」與「幸福感」。
首藤義敬表示,無論是台灣或日本,面對高齡化與長照議題,其核心挑戰其實相似。他指出,未來的高齡生活不是單靠政府或制度,更需要更多年輕人才願意投入,共同打造適合百歲人生的日常生活。
他也提到,人才永續是長照未來能否走得遠的關鍵,而健康意識的提升,也將是全民共老的基礎。他說「快樂之家」的實踐經驗已被拍成紀錄片,盼讓更多人看見生活中的可能,日本也仍還有很多地方可向台灣學習。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