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賽只是來玩的還是人生高光? 台美職棒文化大不同
一周前,費城費城人隊幾位主力球員為了投出國聯本季頂尖先發投手成績的隊友Cristopher Sánchez抱屈,因為大聯盟並未邀請Sánchez參加明星賽,反而將生涯只出賽5場的釀酒人菜鳥投手Jacob Misiorowski選進去。被稱為「仲夏夜經賽」(mid summer night classic)的全明星賽,在美國職棒選手心目中的地位,從這事件就可以稍微看得出來。
但在台灣並不是這樣子的。
全球各項主流職業運動賽事中,賽程安排最密集的絕對是職棒賽季,每年的「明星賽周」是難得可以稍微喘息的機會,未入選明星賽的選手可以休息至少3、4天。每年到了這時候,球員會有想「放風」幾天的心情是可以想像的, 但為什麼大多數的大聯盟球員會將參與明星賽視為無上的榮耀?
實際參與台灣職棒超過30年的台鋼雄鷹總教練洪一中過去就曾說過,這是因為「得來不易」,因為大聯盟有30支球隊,很多球隊都只有1位球員能夠入選,但中職現在只有6隊,最少的時候甚至僅4隊,球員被選進明星賽的機率很高,甚至每年都會有幾位成績並不理想,但還是有機會在明星賽登場的選手。
有在關注大聯盟賽事,並且熟悉中職的人或許可以感受到兩個職棒聯盟在明星賽上的文化差異。
在談到大聯盟球星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X次入選明星賽」的字眼,對很多球員來說,這是不輸給個人獎的榮耀,但已經發展30多年的台灣職棒至今仍有不少球員私心並不是太想參與這項盛會,甚至連球迷都感受得到,偶而還會在網路上「虧」一下,提到明星賽,特別是全壘打大賽,會成為球員的「懲罰大賽」。
值得一提的是,大聯盟對於球員的明星賽入選紀錄相當重視,入選的球員如果因為受傷或避免太過勞累等原因(特別是明星賽前剛出賽過的先發投手)而辭退出賽,還是會受邀出席盛會,也會有正式入選紀錄。
但中職並沒有這樣的機制,這或許不能完全怪聯盟不重視,整個環境似乎也沒有這樣的氛圍,畢竟入選明星賽的選手並不是每個人都成績或人氣不錯。
2025年中職明星賽2場都在台北大巨蛋吸引了4萬名觀眾的滿座票房,賽前60位啦啦隊女孩一起跳開場舞,還有三軍聯合旗與示範樂隊隊在演唱國歌儀式中亮相,贊助、合作商驚見電玩《瑪利歐兄弟》與社群媒體Threads等全球頂流品牌,場上互動豐富、有趣,綜合規格絕對是台灣運動產業的超級天花板。
可明星賽本身的文化、特色等等,還是有點曖昧不清,對大多數的球員來說,明星賽多半是「來玩的」,說的好聽一點是「回饋球迷」,但其中有多少人會覺得是自己的「生涯高光」呢?
延伸閱讀:
📣 球迷注意!掌握球賽資訊
中職觀戰懶人包
中職全場精華
顯示全部
留言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