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瓷器到香料:穿越千年商貿傳奇,伊斯坦堡市集裡的東西交會
波斯地毯、威尼斯玻璃、埃及香料、中國瓷器……囊括各地奇珍的伊斯坦堡,既是世界商貿重鎮,亦是蘇丹家巷口邊的雜貨舖。走過至今仍喧鬧不已的市集,再訪蘇丹未曾見過的新興街區,感受東西文化於此的交融痕跡。
托普卡匹皇宮的宮廷廚房如今正展陳一批明清時期中國瓷器:或深或淺的青藍色覆著圓盤碗碟,細緻素雅;可上頭除了花卉及魚蟹紋樣,還飾有鍍金描線與各色寶石。該怎麼說呢?好像看著清秀的書生,一夕之間變成土豪,令我不禁啞然失笑。
這般東方與西方相互影響的物件,在伊斯坦堡絕對不僅有一件,也絕對不僅止於鄂圖曼時期。《舊唐書》曾記:「隋煬帝常將通拂菻……貞觀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獻赤玻璃、綠金精等物,太宗降璽書答慰,賜以綾綺焉。自大食強盛,漸陵諸國,乃遣大將軍摩伐其都城,因約為和好,請每歲輸之金帛……其主遣吐火羅大首領獻獅子、羚羊各二……」10世紀中葉,君士坦丁堡即以「拂菻」之名,在中國史書中展現其作為連接亞洲和歐洲、古代絲綢之路重鎮的重要性。它超然的地理位置,使其無論在何種政權治下,都以商貿地位獨霸一方。
約莫1457年,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四年後,開始親自主持首都大型室內市場(Kapalıçarşı)的建設。市場最初以木材建構,主要供紡織品和珠寶商販使用,內部以商品類型區分攤位配置。歷經火災、地震,不斷重建與擴張,造就今日連接數個市場與街區的「伊斯坦堡大巴札」。
相對鄂圖曼其他以農業為主的地區,伊斯坦堡絕對是商人和手工業者的領地。商品利潤所帶來的稅金,充實了國庫,成為鄂圖曼四處征戰的最強後盾。16世紀,隨著安納托利亞各地興建供農民、遊牧民買賣農特產品的市集增多,地方城鎮間的貿易網絡愈趨完整。透過不同公會組織及取得蘇丹特許的大商人,來自海內外的商品源源不絕流入城內,使得城市更加繁榮,不同街區隨之興起。
事實上,關於伊斯坦堡的名字,其中一種便源自希臘語的「波林」、「史坦波林」(istinboli),意指「進城」。過去千年來,許多人簡單而親暱地稱其「城市」──就好像全世界只有一座城市,當我們提及進「城」時,既無知又理所當然地認為那正是指伊斯坦堡。與百年前一般,我們也進城,與巴札裡的地毯商人講價,感受不同街區的鮮活故事。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在伊斯坦堡尋找鄂圖曼》2025年4月號 第158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