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6國擬UN大會承認巴勒斯坦國 一文看國際連鎖效應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在加薩走廊的戰爭即將滿2周年之際,英國、加拿大、葡萄牙和澳洲於9月21日共同承認巴勒斯坦國,預料22日在美國紐約舉辦的聯合國大會上,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安道爾侯國、聖馬利諾、馬爾他也將跟進。這對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意味著什麼呢?
巴勒斯坦建國的現況如何?
路透社報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早在1988年就宣布成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多數「全球南方」國家很快就承認了它,所謂「全球南方」通常是指開發中國家。如今,在193個聯合國會員國中,約有150個已經承認巴勒斯坦國,尚未承認的包括美國、以色列、德國和義大利。以色列的主要盟友美國長期表態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的目標,但前提是巴勒斯坦人須與以色列就「兩國方案」達成協議。直到最近幾周之前,主要的歐洲強國也一直持有相同立場。
然而,自2014年以來,就再也沒有舉行過關於「兩國方案」的談判。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現已公開表示,「永遠不會有巴勒斯坦國家」。
在聯合國,代表「巴勒斯坦國」的代表團僅擁有觀察員身分,並沒有投票權。無論有多少國家承認巴勒斯坦獨立,若要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仍須經過安理會批准,而美國在安理會握有否決權。
巴勒斯坦現在由誰掌管?
巴勒斯坦在全球各地的外交使館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Authority, PA)掌管,該機構被國際社會承認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目前由其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領導。依據與以色列的協議,巴勒斯坦在以色列佔領的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行使有限的自治權;它負責簽發巴勒斯坦護照,並管理巴勒斯坦的醫療與教育系統。至於加薩走廊,自2007年哈瑪斯(Hamas)在一場短暫內戰中,趕走阿巴斯領導的政黨組織「法塔赫」(Fatah)後,就一直由這個武裝組織管理。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巴勒斯坦政治在此過程中逐漸僵化,大多數巴勒斯坦人對領導層失去信心,對任何形式的內部和解、遑論建國進展都抱持悲觀態度。
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的聖地,當中的東耶路撒冷位在約旦河西岸地區內。巴勒斯坦人希望將東耶路撒冷作為他們的首都;而以色列對東耶路撒冷的併吞未獲國際承認。大多數國家將其駐以色列外交使館設在特拉維夫,因為他們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但川普在第一屆美國總統時,於2017年12月初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把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
同時,約有40個國家駐巴勒斯坦的辦事處設在約旦河西岸城市雷馬拉(Ramallah)或東耶路撒冷,包括中國、俄羅斯、日本、德國、加拿大、丹麥、埃及、約旦、突尼西亞與南非。
承認巴勒斯坦國的目的為何?
英國、加拿大和澳洲已在本月聯合國大會前承認巴勒斯坦國,包括法國與比利時在內的其他國家也表示將跟進。
英國等國家認為,承認巴勒斯坦國的目的是向以色列施壓,要求其結束對加薩的毀滅性攻擊、限制在被占領的約旦河西岸興建新的猶太人屯墾區,重回與巴勒斯坦和平談判的軌道。
法國總統馬克宏是首位公開支持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西方主要國家領袖。他表示,這項舉措將伴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推動改革的承諾,以改善治理,讓其在戰後加薩行政安排中更具可信度與合作性。
然而,路透社報導,以色列表示,對於阿巴斯能否兌現自己在今年稍早寫給馬克宏的信裡所承諾推動改革與現代化,毫無信心。
「承認」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作用?
部分人士認為「承認」只是「象徵性動作」,他們指出,中國、印度、俄羅斯和許多阿拉伯國家早在幾十年前就承認巴勒斯坦獨立,但對衝突的實際影響有限。
在沒有聯合國完整席位、也無法控制自己邊界的情況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只能在有限範圍內開展雙邊外交。以色列對貨物、投資、教育或文化交流都有限制。巴勒斯坦沒有自己的機場,內陸的約旦河西岸只能透過以色列或經由以色列控制的約旦邊界進出,而加薩走廊的所有出入口也都由以色列掌控。
不過,計劃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以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本身都說,這不會只是一個空洞的姿態。巴勒斯坦駐英國大使扎馬洛特(Husam Zomlot)指出,這可能促成雙方以平等地位展開合作。
英國駐耶路撒冷前外交官費恩(Vincent Fean)也表示,這可能迫使各國重新檢視它們與以色列關係的某些面向。以英國為例,他說這可能會禁止進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設立屯墾區的產品,雖然此舉對以色列經濟影響微乎其微。
以色列與美國如何回應?
以色列表示,承認巴勒斯坦國等於「獎勵」哈瑪斯在2023年10月對以色列發動攻擊、引發戰爭的行為。納坦雅胡強調,「巴勒斯坦國不會建立在約旦河西岸。」
美國則反對歐洲盟友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舉動,並對巴勒斯坦官員祭出制裁,包括拒絕與撤銷簽證,阻止阿巴斯和其他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人士前往聯合國大會。
(延伸閱讀:英加澳葡4盟友承認巴勒斯坦國 以色列怒批「獎賞恐怖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