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如何照顧失智者?這7招讓您輕鬆照護不慌張!
台灣今(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攀升(佔總人口20%以上)。隨著人口老化,與慢性疾病也會隨之增加,失智症就是其中之一;由於患者在認知與行為可能出現劇烈轉變,除了患者自身須面臨病識感或自我調適的問題外,,擔任照顧角色者,不管是醫院的護理人員或患者的親友,也容易陷入照護困境。
照顧失智者並不容易,但只要對失智症有相當的了解,再以適當的方式來幫助患者,照顧者和患者之間,就會有更好的關係。
拒絕幫助
有些失智者不願接受別人的幫助,或是只讓特定的人幫助他們,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信任別人,或是認知出現混淆的狀況。這時候可以先釋出善意,告訴失智者,他們信任的人很快就會回來;在這之前,你可以幫忙解決問題。
又或者失智者比較不受控制,想自己做些事時,可以試著給他們其他指令,自己則同時做別件事,一起完成一些工作。
愛藏東西
失智者會把一些東西藏起來,當作收藏,這其實無傷大雅,不用特別去糾正,除非他們的行為過頭了,或是有傷害性。平時可以把一些不常用的衣櫃或櫃子鎖起來,以防失智者有新地方可以藏東西。
重複發問或做某件事
失智者有時會一再詢問或重複做某件事,如果這些事沒有危險性,又能讓失智者覺得比較舒服的話,就讓他們去做吧!若有不當行為出現時,再試著讓失智者做沒有傷害性及有意義的事。
晚上不睡覺
失智者會睡不著覺,或是常在白天睡覺,晚上反而都醒著。可以使用天然或人造光來提醒患者,什麼時候是白天、什麼時候是晚上,讓他們在該睡覺的時候睡覺。
擋住外頭的光線和吵雜聲,對失智者的睡眠也有幫助;另外,也可以在白天讓他們做些簡單的運動,以幫助夜晚入睡。
脾氣暴躁
失智者可能會因為控制衝動的能力降低,會開始口出惡言,這時候可以試著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像是轉移話題,或是讓他們看喜歡的電視節目,讓他們分心而停止罵髒話。
到處遊晃
不少失智者會四處閒晃,可能只是他們覺得無聊、想消除焦慮感,或是渴了、餓了,甚至是因為他們腦內意識出現錯亂,而在外徘徊。
請密切留意患者的一舉一動,儘量不要讓他們獨處,建議可以幫他們繫上失智者愛的手鍊、愛心布標或是追蹤裝置;此外,也可推算一下失智者可能外出徘徊的時間點,試著在那段時間替他們安排活動。
大小便失禁
失智者可能因為身體機能老化,膀胱和腸道的控制力下降,或是因為認知出現問題,不記得要使用廁所或廁所在哪裡、怎麼使用馬桶等。
解決的方式包括:讓失智者住在離廁所較近的房間,讓他們定時去上廁所,穿著容易穿脫的衣物或是包尿布。
行為粗暴
有時失智者會有口頭和肢體上的粗暴行為,像是尖叫、捏人、扯頭髮或咬人等,可能代表他們想表達、想做什麼的方式;這時,不要對他們大吼,先讓自己冷靜,試著理解他們的感受,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失智者若是因為做某件事不順利而情緒暴躁,建議把他們要做的事,分成更多簡單的小工作。
照顧者心情要調適,別給自己太多壓力
照護者必須面對許多失智者情緒與行為的改變,且要花很多時間在失智者身上,情緒可能也會因此受影響,甚至可能有時會生氣,覺得愈來愈沒有自己的生活和時間;也可能因為患者病情沒有改善而覺得挫折,自覺做得不好而出現氣餒或不想繼續照顧的想法;有些照顧者也會因為對患者出現沒耐性的反應,但事後又會因為有這些想法,而對患者感到內疚。
其實照顧者不需要有罪惡感,因為有負面想法很正常,畢竟為了照顧患者,照顧者的身心也非常疲憊。照顧者務必牢記「盡力而為」原則,畢竟很多事光靠自身的時間與心力,很難面面俱到或做得完美,只要盡力就好。
同時,照顧者也要記得提醒自己:「自己已經做得很好,因為對於失智者來說,有人陪在身邊照顧,就已經擁有對抗失智症的有效藥了。」
7招輕鬆照護不慌張!
照顧失智症患者很不簡單,需要花很多時間,且要有耐心,以下為7項照顧建議:
- 和患者溝通時,使用簡單的字詞或句子。放慢說話速度,若講一次聽不懂,就重新解釋;若還是不懂,也別對患者大聲說話,等一段時間後,再重複說明。
- 專注在患者的感受上,說話時用溫和及支持的口吻,可以牽他們的手、擁抱或稱讚他們。
- 讓患者攝取足夠的營養,避免攝取精製糖,多吃蔬菜。
- 偶而可以出遊玩樂,多帶他們到外面走走!
- 照顧者也須照顧自身健康,建議每天保持運動。
- 患者仍有情緒記憶,即使容易忘記是什麼原因造成,因此,照顧者仍應注意自己的態度及的言行舉止,避免長期影響患者的情緒。
- 設定好每日的例行事務、行程,有助減少患者腦中的錯亂和挫折感。
🍀想知道怎麼吃、怎麼動最健康?加入《Hello醫師》LINE好友,讓專業來解答!
延伸閱讀:【醫療第一線】當家人忘了我,名醫徐文俊給失智症照顧者的暖心課
---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info@helloyishi.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