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意外身亡母「全妝」趕到遭網爆跳樓輕生,作家冒牌生:悲傷何時有了標準答案?
可惜的是,社會上有種莫名風氣,人們總會不自覺地檢討「受害者」,彷彿他們才是做錯的那個。
小一童身亡母被網爆
日前大陸武漢就發生一起校園意外,一名小一男童不知為何蹲在了老師車子前面視線盲區,當車子啟動直接被輾了過去,學校緊急送醫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男童媽媽得知噩耗緊急趕到學校,但網友們卻將焦點放在了這位頂全妝、穿套裝的媽媽身上:「還能穿這麼正式?」、「穿一身名牌,化妝接受採訪」、「好像在說別人家孩子……」
「老師也不是有意的,出這樣的事誰也不願意,但也不能把老師、學校往死裡逼阿!」
網路上愈發走調的惡意眼光和肆意批評,讓男童媽媽悲痛之餘選擇了跳樓輕生。
作家冒牌生表示:「這就是最殘忍的地方。當一個母親已經失去全世界時,我們卻還要從她的臉上找破綻,彷彿悲傷有一張標準答案。」
要哭到聲嘶力竭才算真實,要素顏憔悴才算合格。只要妳沒有照著劇本演出,妳的痛,就不被承認。
可是誰能規定,悲傷一定要卸妝?誰能規定一個母親在痛失孩子的瞬間,還要記得「演得像」?
有些人痛到失聲,有些人痛到僵硬,沒有誰的悲傷比較「標準」。
-
無形中的「二次傷害」
這不是第一次。Me Too的時候,多少受害者被質問:「是不是穿太露?是不是自己願意的?」
彷彿衣服的長短,能決定一個人是否該被侵犯。
家暴事件裡,多少女人被冷冷地問:「為什麼不早點離開?」彷彿沒有逃跑,就是妳活該。
沒有人看見她被監控的日子、沒有人理解她沒有資源、沒有退路的絕望。
我們總是用一句「為什麼不走」,抹去她所經歷的恐懼與傷痕,這就是所謂的「二次傷害」。
真正受傷的人,不只要承受傷口還要背負輿論。甚至被推到,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
而有些人總是急著檢查受害者的表現,卻不檢查加害者的行為。
急著懷疑一個媽媽有沒有哭得夠慘,卻忘了追究,為什麼一個孩子會在校園裡喪命。
急著指責一個女人為什麼不跑,卻不問加害者憑什麼掌控她的生活。
想想看這有多殘忍,一個母親本應該得到擁抱,卻被推進網路的絞肉機。
她的痛,被切割成評論,她的眼淚,被當成八卦。我們眼睜睜看著,悲傷被拿來審判,絕望被拿來取樂。
而那些留言的人,在血跡未乾之前,早就奔赴另一場網路的狂歡。
彷彿這裡的死與痛,只是他們娛樂清單上的一站。
為什麼「檢討受害者」
可是如果我們的熱情,是建立在對受害者的檢討之上,那還剩下什麼意義?
最該被追究的從來不是那個「沒來得及卸妝的媽媽」,也不是那些「穿了短裙」的女生,更不是那些「沒有馬上離婚」的家暴受害者。
最該被追究的是我們這個社會,為什麼總有人比加害者更快把刀子丟向受害者。
而我想說的是,沒有一個人該在痛苦裡,還要被逼著演戲。沒有一個人該在傷口上,再承受審判。
如果我們能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苛刻,或許就不會再有人,被逼到連悲傷都要用生命來證明。
因為悲傷,本來就不需要考試。更不需要被其他人打分數。
網路霸凌「人言可畏」
網友留言:「好恐怖喔!一字一句的殺了媽媽」、「網路霸凌者從不負責任,是幕後加害者」、「路上吼叫最大聲的都不太正常,但是網路吼叫最大聲的,卻會被誤以為是大眾輿論。」
「未經了解事實真相而胡亂指責別人,個個都是霸凌的幫兇」、「事不關己的人總能說的一派輕鬆」、「非常非常需要被轉發的一段文章,社會病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文章滿天飛!」
「我也覺得社會病了!每次看到一些例如說媽媽或女人很辛苦的文章,下面的留言很多有夠以偏概全,都是說出那種『你自找的,你活該』的那種態度……就像你寫的:她為什麼不走?因為後面是不是還有很多故事,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的呀!」
「希望每個人都能明白,鍵盤打出的文字所代表的意義,不要以為不會反噬。」
一個人的悲傷,不一定是哭天搶地、狼狽凌亂的;一個悲劇的發生,背後也可能有諸多原因,希望每個人都能多些同理心,願遺憾都不要發生。
本文由【冒牌生】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冒牌生 inmywordz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不遮掩、不霸凌、不困在受害者框架—女足案吹哨者簡奇陞教會我們:每個人都能選擇「不成為那種大人」
職場媽媽累翻,調查顯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35.8%選擇不婚不生,13.9%傾向只生不婚,只有四成還是願意成為母親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