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台灣M1A2T沒有美軍規格BMS的原因

上報

發布於 2天前 • 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
根據M1A2T的內部佈局圖與近期新聞揭露,台灣選擇了自主整合的道路。(張哲偉攝)

近期國軍M1A2T主力戰車的「戰場管理系統」(BMS)配置,引發了輿論高度關注。作為陸軍新一代的指標性裝備,M1A2T的任何細節都備受檢視。

其中最大的爭議點:為何這款戰車未搭載美軍現役的BMS?

簡單來說,BMS就像一套軍用版的「Google地圖車隊系統」,能讓所有戰車在同一張電子地圖上,即時看到「我在哪裡」、「友軍在哪裡」、以及「被標記的敵人在哪裡」。

外界普遍質疑,若缺乏這套「戰場即時地圖」,M1A2T的數位化戰力將大打折扣,甚至回到「二戰規格」的無線電語音指令。

然而,深入分析全球M1艾布蘭戰車的外銷現實、BMS的作戰本質,以及他國的整合經驗後,可以發現,M1A2T目前的配置是美國軍售政策下的必然結果。

台灣並非「被禁售」或被視為低等客戶

M1A2T的BMS反映全球M1戰車外銷用戶的共同處境。首先必須釐清一個核心事實:美國政府並未對任何盟邦出口其現役的「旅及旅級以下戰鬥指揮系統」(FBCB2)或更新的「聯合戰鬥指揮平台」(JBC-P)。

這並非技術歧視,而是基於美國的國家安全與軍事互操作性的頂層考量,這些系統是美軍「網路中心戰」的神經中樞,深度綁定了其加密標準、數據鏈規格(如Link-16)以及C4ISR架構。

將其原封不動地出口,不僅有技術外洩風險,更可能造成盟邦系統與美軍自身指揮鏈的潛在衝突或漏洞。因此,所有M1系列戰車的採購國,都必須在BMS上另尋出路。

此外,各國財力與需求不同,全球艾布蘭用戶的BMS配置,清晰地呈現出一個 分級現實:

1. 高階用戶(如波蘭、澳洲): 即使他們採購了最新型、具備全數位化架構的M1A2 SEPv3,仍無法獲得美軍原裝BMS。

他們的解決方案是轉向採購成熟的「商規現貨」(COTS),例如丹麥Systematic公司旗下的Sitaware Frontline系統。

這類系統採用開放式架構,易於整合各國自有的通訊設備與感測器,且已在多個北約國家中得到驗證,是風險最低、最快形成戰力的選擇。

2. 中階用戶(如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 其M1A2S/K型號,正是M1A2T的改裝基礎。他們僅獲得了BMS的「前身」IVIS(車輛間資訊系統)。

IVIS是1980年代末期的技術,與現代BMS相去甚遠。IVIS的功能極為受限,例如資訊分享僅限於M1戰車之間、網路極不穩定、聯網成功率低,且使用慣性導航而非衛星定位,導致定位精度堪慮。

簡言之,這套系統已完全落後於時代,僅具備最基礎的友軍位置標示功能。

3. 入門用戶(如埃及、伊拉克): 這些採購M1A1型號的用戶,則完全沒有BMS,僅有傳統的語音無線電可用。

在現代戰場上,這意味著所有戰況回報、位置更新、火力協調,都必須依賴車長手動標記地圖並透過語音通聯,效率低下且極易出錯。

此一現實表明,國軍M1A2T從一開始就不可能獲得美軍現役BMS,採購國只有三條路:想辦法外購再整合、獨立自行研發、將就湊合(用語音指揮)。

自行整合之路的風險:澳洲的昂貴教訓

「外購」與「將就」這兩個選項,都不難理解,而選擇「自行研發」必定一帆風順嗎?這可不一定。澳洲陸軍的「LAND 200 Tranche 2」專案便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澳洲曾試圖自行打造一套客製化的BMS網路,在2017年啟動專案,耗資14億澳幣(約285億台幣),委由美國Harris公司(負責網路基礎設施)與以色列Elbit系統(負責BMS軟體)進行開發。然而,這套雄心勃勃的客製化系統,卻陷入了整合的泥淖。

該專案在耗時數年、燒掉鉅額預算後,被爆出系統無法通過澳洲國防軍(ADF)嚴格的資訊安全認證,更嚴重的是,它無法與陸軍現役的戰術無線電系統有效整合,導致互操作性嚴重不足。最終,澳洲政府在2021年忍痛宣告該專案失敗並全案廢止。

在付出昂貴的學費後,澳洲最終也回頭採購了與波蘭相同的SitaWare商規系統,以求快速建立穩定的BMS能力。

澳洲的教訓清晰地顯示,BMS的整合難度極高,即便是技術先進國家,試圖「自行打造」都可能面臨災難性失敗。

。(張哲偉攝)

M1A2T車長席位上額外安裝的便攜式平板顯示器,即是中科院研發的「銳指專案」系統終端。(張哲偉攝)

台灣的銳指專案

相較之下,根據M1A2T的內部佈局圖與近期新聞揭露,台灣選擇了自主整合的道路。M1A2T車長席位上額外安裝的便攜式平板顯示器,即是中科院研發的「銳指專案」系統終端。

這意味著M1A2T的數位化戰力,將高度仰賴這套國造系統的效能,同時也將面對澳洲曾遭遇過的嚴峻整合挑戰。

但硬體系統只是「最基本」的挑戰,實際上的挑戰遠不止於此。

關鍵在「偵蒐」而非「顯示」

外界的爭論大多集中在「裝了哪套BMS」,卻忽略了BMS的真正作戰本質:BMS本身是「情資顯示器」,而非「情資感測器」。

一套BMS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其接收的「情資品質」。若用一個通俗的比喻:BMS就像一台8K高解析度電視,但如果沒有衛星訊號、第四台或網路串流影音(情資),那它本身什麼也顯示不出來。

美軍戰力之所以強大,並非因為車長眼前的平板電腦硬體有多先進,而是因為背後有龐大、昂貴且綿密的C4ISR偵蒐體系(包含間諜衛星、JSTARS聯合星、AWACS預警機、全球鷹無人機、前線偵察單位等),能源源不絕地將「敵軍圖標」(Red Icon)透過加密數據鏈,即時饋送至BMS上。

美軍M1車長之所以能「先敵發現、先敵打擊」,往往不是因為他自己的觀瞄系統看到了敵人,而是因為BMS上的「紅色圖標」早已顯示,敵人將在30秒後從X座標的山丘後出現。

如果沒有這套強大的偵蒐體系提供敵情,BMS將從「戰場管理系統」降級為單純的「友軍位置追蹤器」(Blue Force Tracker),其最大作用將只剩下顯示友軍位置(藍色圖標)、防止友軍誤擊,並提供基本的導航功能。

這雖然有用,但與「網路中心戰」的戰術優勢相去甚遠。

戰場管理系統真正的考驗在於系統整合

綜上所述,M1A2T未採用美軍BMS是全球軍售的現實,而非台灣獨有的特例。外界若將焦點過度集中在「硬體本身」,實則有所偏誤。

M1A2T這款「類比/數位」混合型平台,能否發揮其應有的數位化潛能,真正的關鍵指標有二:

1.「銳指」系統的整合效能: 這套國造BMS,能否成功克服澳洲「LAND 200」專案曾面臨的整合陣痛?

「銳指」更必須能無縫串聯M1A2T、AH-64E攻擊直升機的長弓雷達、陸航無人機的觀測鏈路,以及地面偵察單位的數據鏈。這種跨軍種、跨平台的「互操作性」,才是BMS整合的最大難關。

2. 國軍整體偵蒐架構的強韌性: 在高強度戰場下,大型預警機或高空無人機可能難以存活。

國軍是否有足夠的偵蒐手段(無論是小型戰術無人機、地面特戰滲透、或聯合情監偵系統),能在高威脅環境中即時標定敵軍位置,並將這些至關重要的「紅色圖標」傳送給第一線的戰車?(本文轉載自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臉書)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馬路當賽車場!4豪車「街頭競速」撞超商 店外民眾撞骨折

EBC 東森新聞
02

1週6次...房仲爸激戰女業務 運動量好足!她嬌喊:你量體重會變瘦

鏡週刊
03

太子集團案海外金流經手人到案 尼爾創新負責人、財務主管收押

三立新聞網
04

中國禁日令一出!台灣「2關鍵字」飆天花板

NOWNEWS今日新聞
05

長髮女鬼真身曝!基隆中山隧道出沒…害直擊騎士嚇到腿軟3人下場出爐

三立新聞網
06

網紅賓賓哥開直播嗆聲校長 盧秀燕:將採法律行動

中央通訊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