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嬰兒疹子種類難分辨? 6種常見疹子類型、成因及照護方法一次看

媽媽寶寶

更新於 10月29日03:39 • 發布於 10月23日01:53

林宏謙醫師表示會造成皮膚搔癢的原因很多,若搔癢症狀持續,仍建議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另外,在就醫前家長必須先仔細觀察小朋友搔癢時皮膚的表現,如果出現任何皮膚疹子,媽咪須記住疹子的外觀或拍照,提供醫師參考,因為皮疹外觀常會因時間而有不同變化。

寶寶為什麼容易起疹子?常見6大原因

感染│長疹疾病│寶寶疹子分辨

首先,家長必須先確認造成搔癢的可能原因,例如最常見的6種伴隨長疹症狀的疾病、接觸性過敏、食物過敏而引起的搔癢、藥物過敏造成的搔癢、皮膚乾燥造成搔癢、汗疹引發搔癢等,寶寶的皮膚細嫩,較易受外界環境及過敏原影響。因此也會有各種搔癢症狀,每一項都代表不同的生理或外在誘因:

寶寶起疹子原因1:皮膚過乾、保濕不當

寶寶的皮膚屏障尚未發育完全,若環境太乾或清潔過度,容易導致水分流失。若再未適當保濕,皮膚乾裂就可能引發搔癢、紅疹與脫屑。建議使用無香料、低敏保濕乳液,洗澡後趁皮膚微濕時塗抹,減少刺激性沐浴用品的使用。

寶寶起疹原因2:過敏反應(環境或食物)

對花粉、塵蟎、化學物質、乳液成分或某些食物過敏,皆可能導致紅腫、發癢或全身性疹子。特徵是疹子常反覆出現、伴隨癢感,可能出現在臉頰、頸部或身體皺摺處。建議觀察過敏原來源,例如更換洗衣精、沐浴乳或檢視哺乳媽媽飲食內容。

寶寶起疹子原因3:甲狀腺功能異常

若寶寶(或年紀較大的孩童)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導致皮膚乾燥、粗糙甚至搔癢。甲狀腺荷爾蒙不足會減慢皮脂分泌,皮膚失去保護層。若疹子伴隨倦怠、體重異常變化,應諮詢兒科醫師檢查甲狀腺功能。

寶寶起疹子原因4:心血管與內分泌疾病

內分泌或循環系統失調時,皮膚血液供應與代謝受影響,可能出現紅疹、色澤改變或癢感。雖然嬰幼兒少見,但若疹子持續或伴隨其他身體不適,需醫師進一步評估。

寶寶起疹子原因5:嚴重疾病引起的皮膚搔癢徵兆

肝癌、胰臟癌、膽囊癌、淋巴癌、皮膚癌等疾病,也可能以皮膚搔癢作為早期徵兆。此類狀況極罕見於嬰幼兒,但對成人或長期皮膚異常的家庭照顧者,是警示信號。

寶寶起疹子原因6:糖尿病或血糖異常

高血糖會使皮膚乾燥、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黴菌或細菌,出現反覆性紅疹與搔癢。若疹子反覆發作、難癒合或伴有尿量增加、體重下降等症狀,應檢查血糖狀況。

多數寶寶起疹是因為「皮膚敏感+環境刺激」所致,但若疹子持續不退、全身擴散或伴隨發燒、搔癢劇烈,就需就醫找出真正原因。

如何分辨寶寶疹子?6大疹子種類、症狀與預防方法

寶寶疹子分辨│水痘

當寶寶感染腸病毒、玫瑰疹、水痘等症狀,身體的不舒服便會讓孩子哭鬧不停,一旁的家長看得好焦急!我們請到專業皮膚科醫師分析6種常見的長疹疾病,並教導家長面臨長疹症狀的預防措施及應對方法。

嬰幼兒疹子類型1:水痘

彭賢禮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林宏謙表示,經過2~3週的潛伏期之後,大多數病患會先出現發燒發冷、頭痛、疲倦、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寶寶首先會開始發燒至37~38℃,約1天過後,臉部、胸部、腹部等部位會出現紅色的疹子,第2天後,長疹的部位會開始化膿,3~4天之間,會擴散至頭部、口腔和性器官等各個部位。一般感染一次後,可終生免疫。

症狀

.潛伏期約2~3週,初期類似感冒症狀:發燒、發冷、頭痛、疲倦、喉嚨痛
.初期體溫約37~38℃,約一天後臉部、胸部、腹部出現紅疹
.疹子具異常搔癢感,有時會癢、會痛。當所有水疱結痂後,不具傳染力
.若因搔抓導致水疱破裂,易引發細菌感染或留下疤痕

傳染方式

.呼吸道飛沫或空氣傳播(最常見)
.直接接觸水疱液體也可能感染

好發族群

以9歲以下兒童為主要感染族群。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最易感染,尤其未接種疫苗者。成人感染則症狀較重,恢復期長、併發症風險較高

預防方式

.疫苗接種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 疫苗種類:水痘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
  • 保護力:接種後約95%的人可產生抗體,保護效果可維持7年以上
  • 接種劑量與時程: (1)12個月至未滿13歲:接種1劑 (2)13歲以上:接種2劑,間隔4~8週

延伸閱讀:以為蚊子狂叮40個包??女童全身「紅豆冰」卻被確診為水痘,家醫科醫生:即使打過疫苗,還是會得

嬰幼兒疹子類型2:麻疹

麻疹的潛伏期約為10~14天。初期症狀包括結膜炎、咳嗽、鼻炎、倦怠及高燒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現。出疹前,頰黏膜內側會出現克氏斑(Koplik spots),這是麻疹的特徵性病徵。通常不會發癢,疹子之間可能會融合成較大的紅斑塊,等皮疹消退後,會留下棕色色素沉澱與輕微脫皮。

症狀

.初期症狀:結膜炎、咳嗽、鼻炎、倦怠、高燒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現
.特徵性病徵:出疹前頰黏膜內側會出現克氏斑(Koplik spots)
.出疹順序:先從臉部出現紅斑丘疹,再往下蔓延至脖子→手臂→手掌→身體→腿部→腳掌

傳染方式

.空氣傳播(主要途徑)
.飛沫傳播

好發族群

未接種麻疹疫苗或未曾感染過麻疹的人。嬰幼兒尤其容易感染,因為嬰兒自母體獲得的抗體僅能維持 約6~9個月,之後若未接種疫苗即失去保護力。成年人若無免疫力也可能感染,症狀通常更嚴重

預防方式

疫苗接種為最有效防禦手段

  • 疫苗種類:含麻疹成分的「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 保護力:接種後可使95%以上的人產生主動免疫
寶寶疹子分辨│麻疹

嬰幼兒疹子類型3:德國麻疹

德國麻疹的潛伏期約為14~17天。主要症狀包括輕微發燒、疲倦及鼻咽炎,並可觀察到耳後、枕骨及頸部淋巴結明顯腫大,這是德國麻疹的特徵性表現。疹子的變化通常由臉部開始,迅速由上往下蔓延,第二天起便會開始由上而下消退,整體約維持3天,因此又被稱為「三日疹」。

約有20~50%的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疹子,部分患者,特別是成年女性,可能會有關節痛或關節炎的情形。而兒童的潛伏期症狀通常較不明顯,多表現為輕度發燒與鼻咽炎。當皮疹消退後不會留下色素沉澱。

症狀

.輕微發燒、疲倦、鼻咽炎
.耳後、枕骨及頸部淋巴結明顯腫大(為特徵性症狀)
.全身性不規則丘疹,與麻疹或猩紅熱的發疹相似

傳染方式

.接觸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如飛沫、咳嗽、打噴嚏)

好發族群

未接種疫苗者或 曾感染過德國麻疹者。

學齡前幼兒與兒童 為主要感染族群;孕婦感染風險極高,若於懷孕初期感染,可能導致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RS),造成胎兒心臟病、白內障、聽力損傷等嚴重畸形。另外,成年女性容易出現關節炎症狀。

預防方式

接種疫苗

  • 疫苗種類:MMR混合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
  • 接種時程: (1)第一次:出生滿12個月接種 (2)第二次:國小一年級時追加一劑
寶寶疹子分辨│德國麻疹

嬰幼兒疹子類型4:玫瑰疹

玫瑰疹的潛伏期約為5~15天。初期表現為突然高燒至39~40°C,通常持續3~4天,可能伴隨輕微咳嗽、流鼻水或腹瀉等症狀。在發燒期間,頸部或耳後淋巴結可能出現腫大情形,但多數寶寶雖然高燒,精神狀況仍佳。

典型特徵是「退燒後出疹」,通常在退燒後出現臉部與軀幹的玫瑰色紅疹或丘疹,四肢的疹子較輕微,且不會感到癢,因屬於自限性疾病,無需特效藥治療,主要以退燒與補充水分為主。皮疹通常在2~3天內會自然消退。

症狀

.初期表現:突然高燒至39~40°C,持續3~4天,伴隨輕微咳嗽、流鼻水或腹瀉
.頸部或耳後淋巴結可能腫大,寶寶雖高燒但精神仍佳

傳染方式

.飛沫傳染
.病毒多存在於健康成人的唾液中,經由口、鼻或結膜黏膜進入嬰幼兒體內

好發族群

致病原為第6型與第7型人類疱疹病毒(HHV-6、HHV-7)。常見6個月至2歲半的嬰幼兒感染,因為嬰幼兒6月以前仍有母體抗體保護,之後抗體消退,感染機率上升。多數孩子在2歲前感染一次後便具終身免疫力。

預防方式

.避免與疑似感染者親密接觸,勤洗手、注意口鼻衛生
.避免親吻嬰幼兒臉部,因成人唾液可能帶病毒,尤其家中兄姊或照顧者要注意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降低飛沫傳播風險
.嬰幼兒在社交場合(托嬰中心、遊戲區)應注意環境衛生

延伸閱讀:玫瑰疹症狀有哪些?玫瑰疹會傳染嗎?詳細解析一次搞懂

寶寶疹子分辨│玫瑰疹

嬰幼兒疹子類型5:腸病毒

腸病毒感染的主要型態以「疱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最為常見。疱疹性咽峽炎的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紅腫,以及口腔後方出現水泡與潰瘍。較大的孩童會感到明顯喉嚨痛,而幼兒可能因疼痛而拒食或流口水。口腔潰瘍通常持續約一週。手足口病則多表現為手掌、腳掌、膝蓋、手肘或臀部出現紅疹與小水泡,疹子不癢且不結痂,口腔內也可能出現潰瘍。

此疾病的潛伏期約為3~5天。大多數病例屬輕症,可自然痊癒;但少數嚴重病例可能併發腦炎、腦膜炎、心肌炎或出血性結膜炎等併發症。

症狀

.發燒、喉嚨紅腫、口腔後方出現水泡與潰瘍。較大孩童會明顯喉嚨痛,幼兒則可能因疼痛而拒食、流口水,潰瘍約持續一週
.手掌、腳掌、膝蓋、手肘或臀部出現紅疹與小水泡,疹子不癢、不結痂;口腔內也可能有潰瘍

傳染方式

.飛沫傳染:咳嗽、打噴嚏時的口鼻分泌物可帶病毒
.接觸傳染:接觸患者手部、水泡液或被污染的玩具、物品表面
.糞口傳染:糞便中病毒可存活數週,若未確實洗手即可能感染

好發族群

腸病毒在每年春夏到初秋期間最容易流行,其中以5歲以下的嬰幼兒感染風險最高。尤其在托嬰中心或幼兒園等群聚環境中,病毒更容易經由接觸或飛沫傳播。由於腸病毒的型別眾多,即使孩子曾經感染過一次,同一年內仍有可能再感染其他型別的病毒

預防方式

.進食前、如廁後、替寶寶換尿布後務必以肥皂徹底清潔
.避免飛沫傳播,尤其在學校或公共場所
.以稀釋漂白水或酒精消毒寶寶用品與環境
.疫情高峰期減少出入人多的密閉空間

腸病毒常見臨床症狀

疱疹性咽峽炎

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手足口病

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

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

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

流行性肌肋痛

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

急性淋巴結性咽炎

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

新生兒腸病毒感染

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等,病況進展嚴重時可引發凝血異常、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

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新生兒及嬰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應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

除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員儘量避免接觸新生兒。

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寶寶疹子分辨│腸病毒

嬰幼兒疹子類型6:猩紅熱

猩紅熱的三大特徵包括咽頭炎、高燒及皮膚疹。初期症狀通常為發燒、喉嚨紅腫疼痛及頸部淋巴結腫大,有時伴隨頭痛、嘔吐或腹痛,因此常被誤認為感冒或腸胃炎。

皮膚方面,1~2天後會出現紅色點狀疹,從頸部開始向下蔓延至軀幹及四肢,觸感粗糙,尤其在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皺摺處更為明顯;疹子通常會有輕微搔癢。舌頭也會出現特徵性變化,第1~2天為「白色草莓舌」(白苔中帶紅點),第4天後轉為「紅色草莓舌」(鮮紅發亮)。

症狀

.發燒、喉嚨紅腫疼痛、頸部淋巴結腫大,伴隨頭痛、嘔吐或腹痛,常被誤認為感冒或腸胃炎。
.1~2天後出現紅色點狀疹,自頸部向下蔓延至軀幹及四肢,觸感粗糙,尤其頸部、腋下、腹股溝皺摺處更明顯;疹子常有輕微搔癢。
.第1~2天為「白色草莓舌」(白苔中帶紅點),第4天後轉為「紅色草莓舌」(鮮紅發亮)。

傳染方式

.經患者咳嗽、打噴嚏時釋放的飛沫感染
.直接接觸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唾液、食具或被污染的物品

好發族群

致病原為A型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10歲以下兒童最容易感染,特別是在學齡或托育環境中。多見於冬春季節,或人群密集、通風不良的場合。

預防方式

.勤洗手,特別是在接觸口鼻分泌物後
.避免共用物品,如餐具、水杯、毛巾等,以防交叉感染
.定期消毒玩具、門把與公共接觸面
.感染者應在家休息,完成醫師開立的抗生素療程,避免中斷用藥

寶寶起疹子怎麼辦?醫師教你正確照護方法與注意事項

寶寶疹子分辨│猩紅熱

寶寶皮膚嬌嫩敏感,長出紅疹時,常讓家長焦慮不安,不知該觀察還是立刻就醫。若伴隨發燒、倦怠、食慾差或水泡破皮等全身症狀,則可能是感染性疾病或藥物過敏的警訊。醫師提醒,掌握「觀察變化、冷敷緩癢、及時就醫」三原則,才能有效減輕不適,避免小疹子演變為大麻煩。

寶寶皮膚長疹子需要就醫嗎?

皮膚長疹通常都不太有急需到醫院的狀況,除非是突發性的蕁麻疹,造成寶寶搔癢難耐而無法入睡,才需要就診打針以止癢,但若是皮膚疹合併身體其他不適症狀,如發燒、肚子痛、關節痛、喉嚨痛、眼睛黏膜充血泛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不停哭泣、皮膚疹起水泡或甚至產生水泡破皮,則有可能是水痘或嚴重型的藥物過敏等,需要儘速就醫!

如何緩解疹子的搔癢症狀?

林宏謙醫師說明,由於搔癢的感覺會因為體溫升高而惡化,所以,「降低皮膚表面的溫度」有助於緩解癢感,可以適度的涼水冰鎮,在沒有傷口的狀況下,建議可沖冷水或隔著一層毛巾冰敷局部較癢的地方,或是使用痱子水或痱子膏,減少癢的感覺。

另外,媽咪也要減少寶寶的活動量,因為體溫升高及流汗,都會加重搔癢感。媽咪最好不要幫寶寶擦拭成人的止癢藥膏,畢竟寶寶的皮膚不同於成人,坊間涼涼的藥膏常含有薄荷等成分,臨床上也偶爾會遇到使用藥膏止癢,反倒引發過敏的狀況,要特別留意!

治療寶寶疹子的藥物會有副作用嗎?

治療皮膚長疹、搔癢的藥物,包含「類固醇」及「抗組織胺」,專業皮膚科或小兒科醫師會根據寶寶的臨床症狀給予最合適的治療,許多家長對於類固醇藥物有刻板印象,認為服用後會有月亮臉、皮膚變薄等副作用,事實上,這是早期未經醫師處方使用所留下的陳舊觀念!

目前治療寶寶疹子以外用或口服類固醇為最有效及最安全的用藥,尤其大多數疾病僅需使用短期、低劑量的類固醇,就能獲得緩解,醫師會根據寶寶的體重給予適當劑量,待疾病改善後,便會將劑量調降或停用,幾乎不會產生不良反應,但若是家長不按醫師處方長期使用,就可能產生副作用!

抗組織胺也是相對安全的藥物,主要分成長效及短效的抗組織胺,長效一天服用1~2次,較無嗜睡的副作用,短效需服用3~4次,較易產生嗜睡,故醫師常常會搭配長短效的抗組織胺同時治療,如白天吃長效類型不嗜睡、睡前吃短效類型則可減少因搔癢而無法入眠的現象,專業醫師會給予寶寶最合適的抗組織胺,對病情絕對是有好處的。

臨床上常看到家長因為過度害怕藥物副作用,而延誤就醫,導致小朋友因搔癢難耐而將皮膚抓破,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後續需要更多藥物治療,反而讓寶寶難受更久,提醒家長們,在寶寶的身體或皮膚出現異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才能縮短病程,讓寶寶提早恢復健康!

寶寶長疹子常見FAQ

Q1. 寶寶長疹子常見原因有哪些?

常見包括新生兒毒性紅斑、熱疹、異位性皮膚炎、過敏反應、病毒疹等。多數為輕微或暫時性,但部分可能與感染或過敏性休克等嚴重狀況相關。

Q2. 家長該如何初步觀察疹子?

可觀察疹子的顏色、形狀、分布位置、是否隆起、是否伴隨發燒、呼吸困難、食慾下降或嗜睡等症狀。

Q3. 什麼情況可以先在家觀察?

若寶寶精神、食慾正常,疹子顏色淡、分布穩定,且無呼吸困難或高燒,一般可先保持皮膚清潔乾爽、避免搔抓並觀察 1-2 天。

Q4. 什麼情況需要立即就醫?

若疹子快速擴散、顏色變深或呈紫斑、伴隨高燒、持續嘔吐、嗜睡、抽搐、呼吸急促或嘴唇發紫,應立即送醫。

Q5. 如何預防寶寶長疹子?

保持室內適宜溫度與濕度,避免過度包裹或悶熱,使用低敏無香精的清潔與保養品,並注意飲食或接觸物的過敏源紀錄。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玫瑰疹的症狀與傳染,兒科醫師解析一次搞懂【兒科良醫問問題】寶寶身上莫名出現紅疹?如何判斷是不是玫瑰疹?嚴重性?長疹子後該如何照護?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親子相關文章

01

《人體奧奇實驗室》第13季幽默登場 雙胞胎醫師帶孩子探索人體奧秘!

藝點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1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