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紡織業兩樣情 大廠壓力小 中小企業苦撐
16 觀看次數目前美國對台灣課徵20%的對等關稅,傳統產業首當其中,不過其中紡織業,卻呈現兩樣情。台灣高達98%的紡織廠都是中小企業,如果產品有出口到美國,早就因此面臨極大衝擊;而知名的龍頭廠,大部分的產能都在越南、印尼等地,雖然東南亞國家,普遍也被課徵高額對等關稅,但是大廠卻能把壓力,轉到客戶身上。像是儒鴻就宣布,之後所有的新訂單,都會跟客戶重新議價。
雙手從沒停過,紡織廠人員忙著整理布料,還得克服川普帶來的經濟海嘯。根據經濟部2023年數據,台灣紡織廠約4500家,其中98%都是中小企業,而紡拓會報告顯示,去年我國紡織品出口總值67.35億美元,其中6.1億都賣去美國,即便占比只有將近一成,但對等關稅20%課下去,已經對產業造成極大衝擊,有別於著重本土製造的廠商,將生產重心放在東南亞的龍頭企業,則是漸漸擺脫關稅壓力。
像是「紡織股王」儒鴻,絕大多數產能都在越南,四月解放日關稅原本高達46%,和美國達成協議後已經降為20%,之前實施10%關稅的暫緩期,儒鴻決定和客戶共體時艱,協助分攤5%以內的部分關稅,如今董事長王樹文宣布,8月起不再補貼,所有新訂單都要跟客戶重新議價。
分析師蕭瑞勛說:「它(儒鴻)也了解,買方隨時要把單子,轉到別的廠商身上,是比較不可能的,因為它(客戶廠商)也要要求一定的品質。」不過也有紡織大廠,因應關稅重新在全球布局,在對等關稅只有15%的約旦,早就設有廠區的廣越,現在享有極大稅率優勢,下週將著手在當地擴產,甚至有意考察鄰近的埃及,因為該國對等關稅,可是只有10%,背後自然也是受客戶鼓勵,畢竟生產地稅率太高的話,品牌大廠只能把多出來的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
分析師陳武傑說:「整體的費用大幅度地提升(的話),那進一步的可不可能會,引發美國在整體的需求,大幅度地衰退(將會影響台廠訂單)。」看準東南亞較低成本,把產能移出台灣的大廠,配合川普再調生產鏈,但中小企業想挺過關稅危機,恐怕就沒這般容易。
自動播放下一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