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角色 一個靈魂 項偞婧 CICI XIANG |MING’S 六月號封面人物
談到項偞婧 CICI,除了知道她是在國際時裝市場上具有一定地位的中國模特兒外,對她的認知不算很多,所以當知道要訪問她時,筆者心情猶如如臨大敵,立即連晚在網上「起底」,務求了解她的作品和近況更多,以免在訪問對談期間因對不上嘴而尷尬。
訪問當天,跟 CICI 談時裝論藝術,作為國際名模和藝術愛好者,沒有想像中的高冷,最初所擔心的因對不上嘴而尷尬更是完全沒有出現過,全因她是非常願意,甚至毫不掩飾地分享自己對不同事情的想法,由藝術的啟蒙、行 SHOW 之苦到時裝品牌的賞析,腦海中像是有無盡的知識跟他人分享。
能夠如此開懷地分享,說到底就是腦袋裡藏著很多「墨水」,有的由書本轉化,有的由經驗組成,而她也沒有獨享這份智慧,除了努力在時尚界工作外, 她亦有開設畫廊,運用自身身分的優勢去推動中國藝術家,讓中國藝術與世界更接軌。
經過是次訪問後,除了對 CICI 的成長和各樣的經歷認識更深外,另一個得著就是發現在氣質滿滿的外表下,她也有著一個貪玩的心。在訪問的最後部分,問到她有什麼補充時,她立即大聲說:「MIU MIU 最棒!最喜歡 MIU MIU!」讓人哭笑不得!
於是在執筆前想了一段非常長的時間,該如何形容集模特兒、ART INFLUENCER 和畫廊主理人三個角色於一身的 CICI?高冷臉孔?淵博學識?有趣靈魂?最後,還是決定留白,讓讀者在看過訪問後自行決定!
HER ART JOURNEY
HI CICI,歡迎再次來到香港!對你而言,藝術是什麼?
這個問題好大⋯⋯可能是文化的一種表達。
何時對藝術產生興趣?
現在理解的藝術可能更廣一點,可能不只是 FINE ART,可以是包括任何事情,比如說妝容、髮型、衣服也可以是藝術的一部分。在讀小學時就開始看時裝雜誌,那時我對時裝已產生興趣,而雜誌內所談到的不只是衣服,也會談到文化和藝術相關的,所以我是先看到雜誌,從而接觸到藝術。期後在高中時開始修讀藝術,因而接觸到不同類型的 RESEARCH 和展覽,那時才慢慢地學習甚麼是 FINE ART,甚麼是藝術史。
現在大家很喜歡談「情緒價值」,那時候我一個人在國外,加上當時的性格較內斂,當我看到藝術作品的时候,我覺得藝術或藝術家給了我「情緒價值」。想想十分神奇,就算這位藝術家已經離世,當看他/她的藝術作品時,觀眾還是可以感覺到他的存在。
香港的跟中國的藝術領域(ART SCENE)有沒有相異?
我覺得 ART SCENE 與經濟、政治背景非常相關。香港整體在 80、90 年代蓬勃發展,是亞洲娛樂中心之一,也是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交流地,像我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常接觸到來自香港的文化藝術,比較明顯的就是影視行業,像周星馳、王家衛等導演拍攝的非常標誌性的港產片。中國歷史悠久,像水墨畫或人文畫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現在,大陸有非常多優秀的當代藝術家,在國際上慢慢有屬於他們的圈子。至於電影,中國大陸也有和香港前輩溝通學習,付出了很多努力,如今嶄露頭角。
中國除了傳統文化背景外,現在也有很多國際視角和當代理解,比如說 M+ 的畢加索展覽,策略人把畢加索的作品與很多中國和亞洲的藝術家放在一起,我覺得大家的能量和水平也是對等的。另外大館舉辦了三個展覽,分別展示出三位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其中一個就是來自中國的胡曉媛,覺得在這個時代,藝術層面也變得較平等。
對模特兒、ART INFLUENCER 和畫廊主理人這三個身分有什麼看法?
模特兒是如何展示設計,在品牌有了主題或系列設計後,我們要如何去演繹,但可能因為只是一張照片或者一條短片,觀眾未必很在意當中的含義,更多的可能業務層面,不過它對我而言很有趣,因為我想像自己是用身體去創作。
ART INFLUENCER 是把藝術相關資訊傳遞予公眾,可能只是我的一個興趣愛好,因為學 ART HISTORY 的關係,覺得有一些藝術的 SPARKLES 可以讓大家在 WORK LIFE BALANCE 的時候,把生活變得有趣一點。對,藝術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畫廊主理人的話,我的角色更專注的是要去理解中國當代藝術。跟畫廊合伙人已經了合作四、五年了。在這段期間,基本上有學到所有的當代中國的藝術家跟歷史,而畫廊正是一道好好的門,讓我知道 WHAT IS GOING ON。另外,可能我有一些跟國際品牌合 作的背景,當他們要去找中國藝術家合作時,我可為本地藝術家創造機會,如何去做展覽、怎麼樣發掘更多的合作可能性和跟全球市場更接軌等。
作為面向國際的模特兒,你如何推動藝術?
這兩個不太相關,也沒有那麼大的心(哈哈),現在是一個社交媒體的時代,所以我們會在社交媒體上有發藝術相關資訊,如藝術家或看了哪一些展覽。但覺得是不是國際模特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對中國大眾可以做什麼,可以去做一些對談活動,讓一些人看到這件事情,然後參加從而喜歡上藝術。
如果要說做一些較國際性的工作,這個就要看機會和運氣吧!
可以跟我們分享一個或幾個你十分欣賞的藝壇新秀?
太年輕的藝術家我沒有在看,我有許多年輕藝術家朋友。但論作品的話,藝術家的「堅持」很重要,一般我關注 35 歲甚至 40 歲的藝術家,才可以回看他/她整個藝術之旅,這樣才能看到更全面的他,不僅是才華,還有堅持,包括作品延續性,參與的展覽等信息,這樣才能正確評價這名藝術家。
黃炳是我最喜歡的香港藝術家,他早期是在電視台做後期工作,後來自己開始做藝術,他應該也算是香港最頂尖的當代藝術家。在國內的話,我比較期待的是有一些新媒體藝術家(NEW MEDIA ARTIST)和他們所創作的數碼藝術(DIGITAL ART),例如武子楊和曹澍。中國有一些很好的新媒體藝術家,一方面他們對新媒體例如電腦並不陌生,另一方面受益於全球化,他們具備國際的視野,創作的內容非常耐人尋味。
EVERYTHING ON RUNWAY
當上模特兒逾十年,你是從小就想當模特兒嗎?可以分享一下入行的經歷?
在幼稚園的時候,老師要我們去畫將來想要幹嘛,然後就畫了一個 T 台,在上面穿了裙子。小時候可能沒有太多的印象,也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加上我一直長得很高,那時很多家長看到我那麼高,他就會說「咦!你是不是去打籃球?」然後就覺得很生氣,因為打籃球感覺很壯(雖然現在覺得壯一點挺好的)我就說我喜歡時尚,要當模特兒!
其實也有想過做美食評論家,吃好吃的,小時候喜歡吃東西和喜歡漂亮的東西,可能就會亂想。
可以分享一下入行的經歷?
自己發照片給一個中國的模特經紀公司,但那個時候並不知道有什麼經紀公司,誤以為那是中國唯一的選擇,更不知道其實有那麼多模特,因為只看到時裝展上最有名的那些。
還記得第一次到國際時裝周上走秀是什麼感覺嗎?
THE RESULT WAS PRETTY GOOD,但是很痛苦!不是精神上的痛苦,而是肉體上的痛苦,因為我不太會穿高跟鞋,但就要穿很高的高跟鞋一直走。他們又會一直給你做 MAKEUP 和 HAIR DRESSING,其實很傷皮膚和頭髮,然後在指甲上他們幫我塗上膠水,他們也不在乎要如何卸掉,但下一場要走的 SHOW 可能在三小時後,它們就直接掰掉,所以走完 SHOW 後,指甲也壞掉了,然後鞋子也不合適,在 CASTING 時在樓梯摔了一 跤,然後一個人帶著 32 公斤的行箱,從紐約到倫敦到米蘭到巴黎,NOBODY REALLY CARES ABOUT YOU,THEY ONLY CARE ABOUT THE SHOW AND THE CLOTHES,加上每一天都有 SHOW,然後要去很多個,真的很辛苦。(那麼如果可以再來,你可以再去嗎?) DEPENDS,如果依然有那個運氣,我會去!
你覺得東方模特兒在市場上有什麼優勢?
長得跟老外不一樣,有那種 ORIENTAL FANTASY,加上他們也需要亞洲模特,做時裝就是需要擁有更多樣化的面孔,另外,就是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THEY WANT THIS MARKET。
哪一個品牌的 SHOW 給你最深刻的印象?
如果說我參與過的,嗯,可能因為小時候不太懂,只知道要去 CASTING、FITTING、走在天橋上,沒有去理解設計背後的意義和品牌形象。但現在的話,就會知道設計概念,為什麼要做這個妝容和髮型⋯⋯會看到的更廣。
有沒有留意哪些香港設計師?
比較經典和有名的,就是「上海灘」,有朋友買了它們的旗袍,所以有留意到他們的品牌歷史,尤其是因為現在在國內流行國風和旗袍,覺得這個是一個意識形態和 NEW IDEOLOGY,比如說結婚除了婚紗,還會穿旗袍,甚至日常也會穿上旗袍。較當下的,有留意到一個叫作「一丿 YAT PIT」,喜歡他們的次文化,又對旗袍等中式服裝的延續,製作過程也相當有趣,如使用茶葉染布等,亦曾到過他們的 SHOWROOM,蠻有趣的!
ABOUT SUMMERTIME
提到夏天,你會想起什麼?
GELATO,因為喜歡吃!(為什麼那麼瘦?!)天生的,哈哈哈哈!
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有關夏天的難忘回憶嗎?
兩年前上海的夏天有 50 度,這很難忘,因為太熱了;但在倫敦的時候,就是在等夏天,因為除了夏天,都是密雲和雨天,而且黑的很早,所以很期待夏天。然後國內是沒有暑假,但還是會想去度假,夏天嘛就是適合曬曬太陽,有多巴胺讓人較開心。
今年夏天有什麼計劃?
還未定啦!五月底去羅馬,有一兩天工作,再有一星期左右去玩,其實去年也去了意大利,但是是意大利南部,沒有去過羅馬,所以可以去一下也開心。
最想穿着 MIU MIU L’ÉTÉ 系列去哪裡度假?為什麼?
還是去意大利,如卡布里島吧!或者是伊維薩島,我還未去過。這個衣服感覺可以去沙灘又可以去打網球,就像 CHILL 完後去做運動,再之後可以看個書。
如果要以夏天為題創作一幅藝術品,你會創作怎麼樣的作品?
創作一個,嗯,屬於夏天涼涼的風,不要太熱,真很怕熱(哈哈)最好就是比較 FRESH,又有點清涼,然後讓人能感受到這是一個有溫度的風,但不能太熱,可能比冬天的暖一點,但要比 50 度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