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靜脈曲張怎麼辦?靜脈曲張症狀、治療、8大改善方法
現代人因久坐、久站而經常感到腿部腫脹、無力或抽痛,甚至冒出青筋,外型如同藍色蜘蛛網。
靜脈曲張不僅影響外觀,若長期惡化不治療,可能會嚴重影響生活、帶來不適,甚至演變為反覆發作的潰瘍。究竟靜脈曲張的原因為何、有何症狀、該看哪科治療?《Hello醫師》帶您瞭解8大預防方式及3大療法,幫您遠離靜脈曲張困擾。
靜脈曲張是什麼?認識靜脈瘤
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又稱靜脈瘤,當靜脈受到壓迫或是瓣膜沒有關緊,血液就會倒流使得內壓增加,讓管壁擴張變成囊狀;靜脈曲張大部份出現在腿部,若出現在肛門四周,則稱為痔瘡。
為何腿部容易出現靜脈曲?正常情況下,腿部的靜脈會將血液從下肢帶回心臟,血管中的瓣膜則負責預防血液逆流。當瓣膜無法正常作用時,便會導致血液淤積在腿部,無法回流到心臟,使腿部靜脈血管變粗、擴大,形成靜脈曲張。
出現靜脈曲張的部分原因與體質、遺傳有關所致,但下列因素也會導致靜脈曲張:
- 腿靜脈血栓
- 腿部受傷
- 懷孕
- 體重增加
- 常穿高跟鞋者
- 長期站立或久坐的工作
靜脈曲張初期症狀不明顯,3大症狀一次看
靜脈曲張初期的症狀較不明顯,但長期持續未改善,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小腿、腳踝腫脹、沉重、痠痛:常出現在久站一整天後,感覺特別強烈,下肢如小腿、腳踝會產生沈重與腫脹感。
- 出現藍色、腫大的靜脈:最初會浮現如同蜘蛛網狀的靜脈及細小紅色血管,隨後靜脈會開始腫脹、變大且呈現藍色,從腿部冒出如蜈蚣樣的紋路。
- 靜脈性潰瘍:為嚴重靜脈曲張,通常發生於腳踝,可能伴隨著疼痛感或有液體滲出。
靜脈曲張分七期
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指出,靜脈曲張可以分成7期:
- 第0期:沒有靜脈疾病的問題
- 第1期:開始出現微血管絲或蜘蛛網血管
- 第2期:靜脈曲張(站立時,血管直徑大於3mm)
- 第3期:腳踝出現水腫
- 第4期:有皮膚變化,包括鬱血性皮膚炎、色素沉澱、皮膚發炎、發紅、萎縮、硬化。
- 第5期:靜脈浮出並出現潰瘍,且會反覆發作。
- 第6期:出現開放性開放的靜脈傷口。
靜脈曲張是極為容易被忽略的症狀,當症狀輕微時,雖不至於對生活帶來太大影響,但若不即時改善或接受治療,恐使症狀日漸惡化,嚴重時更可能出現下列併發症:
- 慢性傷口癒合速度變慢(嚴重時有蜂窩性組織炎)
- 腫大的靜脈突然破裂出血
- 鬱血性皮膚炎
- 靜脈炎、深層靜脈栓塞、肺動脈栓塞
🍀想知道怎麼吃、怎麼動最健康?加入《Hello醫師》LINE好友,讓專業來解答!
---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info@helloyishi.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