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極端降雨已是常態 提升承洪韌性不怕水淹

大愛新聞

發布於 6小時前

極端氣候下颱風強降雨,頻頻挑戰防洪工程極限,但都市規劃學者強調,要透過防洪排水工程來達到不淹水目標,並不現實,台灣更應該重視承受洪水韌性,打造從家戶到社區的耐淹力,因為至今,依然有縣市政府將國土計畫劃在易淹水區,這些地方的長期發展,很可能會像台南仁德永康一樣,從歷史上來看,它從台江內海到變成鯽魚潭,都是大水匯集之處,當人們進駐,想要用防洪工程來防止淹水,恐怕是場賭注!

台南仁德永康的淹水夢靨,只因數千年前它還是台江內海。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 吳建昇:「西側有崁頂山,是台南台地範圍,這個地方就是陷下來的地方,等到3千5百年前到3千年前,海退之後這地方就形成,一個潭 一個大大的水潭,我們就稱之為鯽魚潭。」

從台江內海,演變到低漥處剩下鯽魚潭,成為清代府城八景之一,乾隆年間的這張圖,記錄著它狹長的潭型,其實上方還有座鯽潭橋。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 吳建昇:「在康熙年間就出現,往仁德方向大概300公尺左右,現在看到這麼小,它以前是更長,代表說它過去水體部分,其實是更大。」

大愛台記者 陳怡臻:「鯽魚潭的歷史,從當地的地名可窺一二,這間是網寮的復興宮,它是位在永康區 可以看到,以前居民是在附近捕魚,漁網都堆置在這工寮,所以這地名叫網寮。」

直到200年前鯽魚潭淤積縮小,成為人潮匯集的永康仁德,而崁頂山是現在的虎尾寮,高速公路也沿著山形而走,與東側的鯽魚潭舊址,有大約18公尺落差,史上著名的低窪區,如今工廠林立,這是歷史變遷的過去式,但易淹區開發,卻是現在進行式。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 廖桂賢:「現在各縣市國土計畫,還是大量的,把未來要開發的區域,劃在易淹水地方,這是我們面對氣候變遷一個,非常嚴肅要調適的問題,深層的理由就在我們認定,防洪排水工程可以排除淹水,我想某種程度,跟人定勝天的思維有關係,防洪排水工程做進去,會讓淹水頻率降低,因為降低 就會大家一個假象。」

經濟發展土地有限,但防洪工程營造出不再淹水的錯誤期待,都市計畫學者提醒,極端氣候下,應該強化「即使淹水也不會有災害」的「耐淹力」,增強「承洪韌性」。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 廖桂賢:「如果要增加韌性,就不能一直要求政府,去強化防洪排水,因為那會進一步削弱我們的韌性,我們要做的是把,防洪排水的大量工程經費,去放在補助或鼓勵家戶去強化,他們的耐淹措施。」

與台灣氣候相近的東南亞,藉由高腳屋將生活區域上移,從生活區的改造來防災,增強家戶耐淹力,是除了仰賴政府外,你我都能建立的防災意識!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轉發 (0)
Loading...

生活話題:資源回收撇步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孝感動天!資優生中風全癱單親媽淚求神佑子 他奇蹟康復將返國立大學

三立新聞網
02

住發處出奇招!桃園社宅「欠租就鎖門禁卡」 成功追回近300萬房租

CTWANT
03

台灣39間學校有「共產黨組織」!寒暑假召開大會 總書記發聲了

三立新聞網
04

彰化青蔥狂飆天價! 農民自嗨「原本開納智捷,要換保時捷」

自由電子報
05

台南米其林入選餐廳 「14片櫛瓜賣880元」牛五蔵上榜!再掀網熱議

壹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