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台北公館圓環拆除工程9/13動工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交通政策不應凌駕於專業

台灣好新聞

發布於 2小時前 •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北公館圓環 (圖/資料照片,圖源:台灣好新聞編輯部拍攝)

位於台北市基隆路、羅斯福路口的公館圓環,是往來台北市中心、景美地區、木柵地區,與新北市新店區、雙和地區時,極重要的交通要道路口。由於該圓環的設計問題,與車流量大…等因素影響,公館圓環近7年來均是北市肇事熱點第1名的路口。對此,台北市長蔣萬安曾於3月25日拍板拆除公館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本預計6月28日起動工,回復成一般正交路型。不過北市府交通管制工程處提出的公館圓環交通改善方案,引起民眾擔憂恐讓當地交通變更糟,讓該處多向交會的路口塞車更嚴重。對此,台北市府雖暫停該工程,並召開公聽會聽取各方意見。不過台北市府仍於今(27)日仍宣布,公館圓環拆除工程將於9月13日動工,而公車專用地下道雖仍要填平,但大客車專用道仍會保留。民間團體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對此在其Facebook上發文,表達嚴正抗議,並批判「交通政策不應凌駕於專業,切勿先射箭再畫靶。」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指出,自台北市府於今年3月提出要將公館圓環改為正交路口開始,該聯盟於多次的市府會議及會勘中不斷表明,現行的圓環設計仍有改善空間,無論是各路口的行人空間改善或是汽機車行車動線問題,應嘗試以成本較低的標線標誌改造使其成為進步的現代圓環,並且以改善後的現代圓環重新做車流評估,以免填平公車道將犧牲弱勢用路人和學生權益。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表示,該聯盟也與各個交通團體共同討論並提出現行改善調整方案,圖面亦提供北市府作為設計參考。「然而,今(27)日北市府上午一場臨時記者會,批評民團提出的方案改善效果有限,甚至以「劃設導引線對交通安全改善無用」而不予參考的離奇說法,令我們完全無法認同!」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表示,他們對台北市府這樣不重視交通專業亦忽視道路標線標誌設置重要性的立場,表示嚴正抗議!

交通規劃應宏觀考量整體道路設計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認為,他們在過往的倡議中的基本立場,便是保障行人、自行車、身障者、推娃娃車等弱勢用路人的權益為優先,而良好的道路設計可使車流動向正常,減少車流複雜交織以降低擦撞,行人在路側或路外人行道上的風險也隨之降低。北市府提出的正交方案確實能有效提升行人通行空間,他們給予肯定。

(圖/翻攝自Facebook帳號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 Taiwan Vision Zero Alliance)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說,然而交通工程要宏觀看待整體的道路設計,而非單一項目。劃車道的導引線竟會被北市府說「導引線未有預期效果」,因為越界嚴重。我們要強調,現今北市府只願在「出環」時劃設導引線,不願在「入環」時增設導引線,一開始用路人就不知如何選擇車道,到了出環時才發現選擇的車道錯誤,只能「硬切」出去,北市府如此倒因為果,跟過往我們所接觸過的北市府交通主管機關有很大的差異。

交通政策不應凌駕於專業,切勿先射箭再畫靶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指出,北市府以不信任標線為理由,強硬拆除圓環和填平公車地下道,這樣先射箭再畫靶的政策決策方式,不僅不尊重地方居民的意見表達和用路需求,亦不符合科學原則,龐大成本更是浪費民脂民膏,還影響學生等公車使用者的權益,造成交通更加雍塞。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認為,政治不應凌駕交通專業,若北市府為了公館圓環竟可捨棄過往的道路標線設計原則,那我們也擔憂未來北市府是否也會以這樣的面貌來面對其他交通問題。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最後表示,他們將在明(28)日向北市府表達抗議的聲音,傳達標線標誌與各式導引線並非對交通毫無用處。

更多新聞推薦

台北公館圓環拆除工程9/13動工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交通政策不應凌駕於專業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6.0強震「台北信義區震度4級」 居民聽到地鳴嚇壞!氣象署提醒:注意5.5餘震

CTWANT
02

宜蘭近海「中層6地震」網嚇壞「台北很久沒這麼有感」 日本「這地方」也有2級

太報
03

鏡頭君捕捉「台北101猛晃畫面」!萬人緊盯動態直播

民視新聞網
04

國家級警報狂響!宜蘭近海規模6地震 多個縣市有感

LINE TODAY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轉發 (0)
Loading...

生活話題:鬼月到,禁忌知多少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