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買不到幸福? 專家揭曉「這八種體驗型消費」更能延長幸福感
理財專家楊倩琳,走訪全球七十一個國家,並計劃在2030年前完成環遊世界一百國的目標。與許多人選擇將金錢花費在物質消費上不同,楊倩琳認為,旅行是人生最值得的投資之一,能夠豐富她的「幸福存摺」。專家也指出,相較於購買物質物品,體驗型消費如旅行、音樂會等能帶來更持久的幸福感,尤其是當這些體驗與個人價值觀和人格特質相契合時,更能提升滿足感。
楊倩琳分享了她最辛苦的一次旅行經歷,就是前往秘魯彩虹山,單程飛行時間長達三十小時(含轉機)。今年她計劃前往北非的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安道爾,明年則將與姐姐一同搭乘南太平洋郵輪,一次造訪八個國家。楊倩琳表示,金錢應該投資在三個最有價值的地方:自己的知識、能增加財富的項目,以及能增加幸福感的體驗,而旅行正屬於第三類。
當朋友展示價值一百萬的名牌包時,楊倩琳心想這筆錢可以讓她造訪十幾個國家。她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而在她的人生中,最值得花費的就是旅行。此外,旅行對楊倩琳而言不僅是個人成長的機會,更是與家人增進情感連結的重要方式。她表示,由於平日大家都很忙碌,全家一起旅行能夠增加彼此間的情感連結,因此將金錢花在旅行上是非常有意義且有價值的。
美國幸福學者魏斯指出,參加現場音樂會、提前規劃旅行、挑戰新活動都能延長幸福感。與親友共享新體驗、經營人際關係、慷慨助人,以及透過外送餐點、居家清潔等「省時型消費」,都能提升快樂指數。
心理師陳佳敬解釋,體驗和感受往往大於單純的擁有。當人們旅遊或真正體驗某事物時,會與之建立連結並投入時間,這種連結帶來的心理感受延續性較長。例如,享用一頓大餐後,人們記住的不一定是食物有多美味,而是那個特別的場合、家人的生日或重要的日子,這些額外的連結帶來更持久且影響力更大的幸福感。
台安醫院心身科主治醫師陳長聖,引用英國一項涉及七十萬筆消費資料的研究指出,不同人格特質的人從不同消費行為中獲得幸福感。外向的人較容易從酒吧、餐廳等社交聚會中獲得幸福,而神經質特質的人則可能從紓壓、心靈放鬆課程、冥想課程或按摩課程中獲得滿足。這表明沒有一種特定的消費行為能普遍促進幸福,關鍵在於個人的人格特質與所選擇的商品、服務或物質能否帶來滿足感。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