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症狀有哪些?過勞死7項前兆,這6類人要小心!
「過勞」已是現代社會需重視的健康議題,多年前藝人高以翔錄製節目時猝死,就曾被懷疑是過勞猝死;所謂「過勞」(Burn-out)指的是長期處在高度心理壓力下的身心耗弱狀態,症狀與成因複雜。
《Hello醫師》帶您了解,如何透過自我檢測確定是否過勞?哪些人是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該如何預防過勞死的憾事發生?讓《Hello醫師》為您一一介紹!
7大過勞前兆或工作過度的症狀
工作壓力大,許多人會不知不覺工時過長或工作過度,忽略了自己的健康狀況;以下7種過勞症狀,可供您評估,是否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提醒您必須要調整自己的工作步調,試著和與生活達成平衡。
- 長時間感覺疲累:疲累的呈現方式因人而異,例如:長時間感覺缺乏活力、精疲力盡、對工作感到畏懼或焦慮等,這些心理或心理症狀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從原本1~2次的失眠,到整個禮拜都因失眠,進而在平常時間感覺疲累與無精打采。
- 總感覺病懨懨的:除了外表出現疲態外,可能也會感覺感冒或無力、病懨懨,這可能就是工作過度的徵兆。許多人會因為工作壓力過大或工時過長,導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而引發其他疾病。
- 記憶、注意力減退:專注力下降是工作過度的重要指標,過勞也容易使我們邏輯思考的能力或記憶力減退。
- 壓力大常焦慮:工作壓力大容易使人焦慮,且常導致失眠。
- 長期熬夜或失眠:工時過長和熬夜都會使得睡眠不足,此外,過度工作也會對身心產生極大壓力,進而造成失眠。
- 工作效率降低:若發現自己經常加班,完成的工作卻不比從前,這種效率大幅下降的情形,也可能是工作過度的跡象。
- 對事物失去興趣或熱情:屬憂鬱症的症狀之一,因為過度工作容易使我們有無助的感覺,或產生負面的想法。
6種過勞死的高風險群
腦、心血管疾病是過勞引發猝死的主因之一,根據勞動部「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外傷導致者除外)之認定參考指引」(簡稱過勞認定參考指引)」,針對工作型態之工作負荷,以下6類人皆屬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
- 不規律的工作者
- 工時長的工作者
- 經常出差者
- 需輪班或夜班工作者
- 作業環境有異常溫度、噪音或時差者
- 伴隨精神緊張的工作者
使用「勞動部過勞量表」自我檢測
雖然工作時數可作為是否為過勞的參考指標,但難道要忙出一身病之後,才有辦法定義過勞嗎?其實,所謂「過勞」概念相當廣,不論從心理狀態,或是因為工作引起的腦心血管等各種疾病,皆屬於過勞的範疇。
工作過度、壓力大或工時過長,除了會造成身體過度疲勞、加重許多病症惡化外,嚴重甚至會導致猝死。因此,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也發布了《過勞自我預防手冊》,其中的「過勞量表」,可供民眾檢測自己是否有過勞情形。
WHO首度將過勞納入疾病分類
根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的《國際疾病分類》,過勞首度被納入其中,WHO認為過勞屬於一種「職業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WHO定義的過勞,有以下3大要素:
- 工作效率降低
- 常覺得提不起勁或精疲力竭
- 對工作有倦怠感或忿忿不平
不過,根據以上條件,許多人可能都符合過勞的情況;相較之下,台灣在過勞的認定較為嚴格,也可見WHO在過勞的定義,較偏向職業倦怠,著重於心理壓力的評估。
過勞死在台灣並不少見
過勞死(Karoshi)一字,其實來自於日文,由於在日本傳統的價值觀下,容易超時工作、加班過度,也因此每年過勞死的人數相當可觀,這也引起國內外不小的關注。
事實上,台灣等亞洲國家也都存在超時工作或責任制的影子,例如過去工程師或遊覽車司機,因爆肝猝死的新聞也並不少見。
健康工作的5點建議
除了要求雇主應提供合理的工作環境,避免工時過長外,也可以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拒絕讓工作成為健康的殺手,以下提供民眾5項健康的工作習慣:
- 採用正念飲食觀念,吃飯時間放輕鬆進食,避免有時間壓力。
- 避免含糖飲料及垃圾食物,可適度以堅果或水果等做為點心,保持營養均衡。
- 久坐不動會提高整體死亡率,能走樓梯就不坐電梯,也盡量在休息時多走動活動。
- 工作時心情放輕鬆,可不時和同事聊天開玩笑。因為幽默被認為和心血管健康、工作效率提升有關。
- 多注意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的數值,若有過高的情形,請遵從醫師的處方服藥,避免過勞引起的腦心血管疾病。
🍀想知道怎麼吃、怎麼動最健康?加入《Hello醫師》LINE好友,讓專業來解答!
---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info@helloyishi.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