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股市屢創新高,不做投資理財可以嗎?過來人點破:「這類人」受傷最慘重

商周財富網

發布於 10月27日02:00 • 畢德歐夫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美股昨(編按:10月20日)晚又上漲了515點,距離歷史高點又近了一步,道瓊5萬點以前只覺得很遙遠,如今卻近在眼前,不管是不是年底就會到,總有一天會過就好。

台股同樣也是火熱,畢竟台灣是科技島,AI狂潮來臨,許多公司都是重要供應鏈,賺錢速度極快,美國的那些AI應用是否能產生利潤還不知道,可是台灣代工的優勢就出來了,先賺到這「鏟子財」,就足以讓全台灣社會財富攀高,美國這些大公司們不斷燒錢,為了AI基礎建設只能這樣,台灣這些科技業者們自然樂觀其成。

台股指數也愈來愈高,距離2萬8,000點只有百點左右,也愈來愈多人開始期盼3萬點的到來,其實資本世代就是如此,不管是房價上漲、股市上漲,這些都會讓整體社會的財富更膨脹。

曾聽到一種說法,認為房子是必需品、所以不能漲,股市不是必需品,所以沒有差,大不了不玩不就好了。

這是錯誤的觀念,如果有這樣的觀念,專欄讀者務必要糾正過來或者跟父母親、家人好好溝通,因為股市不斷上漲的過程中,會產生數兆元的財富,股市市值也象徵一個國家的財富能力,
「將來有一天必然會泡沫」,有人會這樣說。

問題是,這個將來是多久以後?

會不會是20年後?或者30年後才會遇到大蕭條?

至少我們看了過去20幾年、30幾年來,股市經歷無數的挫折,上下起伏後,還是上漲到現在,這是由於人類不斷追求經濟成長,以及濫印鈔票的原因所致。

要不然黃金也不過是塊金屬罷了,實用性還遠低於其他金屬,為什麼卻是貴翻天?每盎司現在來到4,300美元以上。

即便回頭看去年底價格,也是每盎司2,600美元,也有很多人覺得太貴,都遠高於20年前或30年前。

法定貨幣只是我們拿來生活、交換需求所要用的工具,並不是能夠長久保存我們勞動成果的好東西,這個觀念看似很簡單,卻仍然有許許多多的人不懂,因此才會說出「股市上漲跟我無關」這樣的話,當這社會愈來愈多人淨資產達到3,000萬(百萬美元)的時候,那提供服務、提供商品的代價就會更高,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就是:台北市跟竹北的物價就是高於其他縣市。

台北市是首都,這很好懂,竹北則是受益半導體業噴發,這5年來產生太多新富階級,導致當地供需失衡,有限的資源卻被大量金錢追求,那當然竹北物價就快速攀高,甚至不輸首都。

因此股市連續上漲,對沒有任何投資理財的人「很傷」。

例如:當大家平均財富都上升30萬的情況下,財富原地踏步的人,那就是往後排,這是不爭的事實,就像一個班級的學生,大家認真努力後都進步了,全班從平均都考60分,到後來大家都進步到85分,自己只有進步到65分,這肯定就排在全班的末段。

不勝唏噓,因為很多簡單的道理,在我們學生時代都經歷過,但出了社會可能大家聽不到真話,職場上表面禮貌還是要做,導致一年過一年後,很多人還真的原地踏步,誤以為整個社會的人們也跟自己一樣留在原地,畢竟看衰台灣的相關影片跟言論還是非常多,這很正常。

台灣到底是不是很窮困,這問題早有答案,國際各項數據顯示,台灣人的富裕程度太驚人,
百萬美元以上身價的富翁(國際定義),每年增加的人數相當快速,全球這麼多國家,台灣已經可以擠入前20名富有國家。

相信也會有人質疑,會不會只有最上面的人富裕,其實多數人並沒有什麼財富?

不是的,因為中位數就是這樣呈現,中位數已經撇除兩端的極端值,可以很客觀呈現樣貌,加上前段所述,當大家都往上進步的時候,自然會覺得好像自己也沒有辦法過多好,即便財富有所增加,可是就遠不如以前所想像的那樣,這實屬正常,因為別人也在進步,大致上就是這個道理。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父母想提早贈與財產給子女,又擔心子女棄之不顧,怎麼辦?3方向可先釐清
低薪、房價物價漲不停…一切都是大環境的錯?與其怨懟,不如及早開始做「這件事」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郭台銘媽媽初永真辭世享嵩壽100歲 當年標會10萬助兒成就鴻海帝國

鏡新聞
02

郭台銘母親辭世/鴻海原始金主初永真 曾助國民黨度過難關

鏡週刊
03

全支付澄清盜刷與個資外洩疑慮!官方澄清假訊息 提告捍衛名譽

CTWANT
04

普發一萬來了!「1縣市」加碼抽獎 最高獨得百萬

EBC 東森新聞
05

他50歲勞保一次領爽花光「還能工作有後路」…被資遣才驚覺4大國家補助全沒了:代價遠超過想像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6

黃仁勳最強烈警告! 中國擁「2大優勢」AI競賽將擊敗美國

中廣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