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川普「關稅核彈」衝擊全球,對臺影響一次看

換日線

更新於 04月18日13:02 • 發布於 04月09日08:43 • 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
川普「關稅核彈」衝擊全球,對臺影響一次看

美東時間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宣布一項名為「解放日」(Liberation Day)的行政命令:美國將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至少 10% 的「普遍關稅」,並對包括中國、越南、臺灣在內的多個貿易逆差國,實施最高達 50% 的所謂「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

記者會上,川普並公佈了多張「對等關稅表」,按照雙邊貿易逆差與該國對美國(由白宮計算)的「現行關稅壁壘」稅率等條件,依序列出美國即將對其徵收的對等關稅。當中臺灣赫然位居首張表單的第四列:川普政府認為,臺灣對美的實質關稅(包含「匯率操縱」等貿易壁壘)高達 64%,因此將對臺灣出口至美國的商品課徵 32% 的「對等關稅」。 表單上的前三名依序為中國(34%,不包含此前已加徵的 20% 關稅)、歐盟(20%)以及越南(46%)。

其他關稅高於 10% 的亞洲國家,尚包括柬埔寨(49%)、斯里蘭卡(44%)、泰國(36%)、印度(26%)、南韓(25%)與日本(24%)⋯⋯。新關稅並預計在美東時間 4 月 5 日至 4 月 9 日陸續生效。

這項被部分媒體稱為「關稅核彈」的政策,不僅標示著美國外貿政策方向的全面轉向,也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爭議。川普信誓旦旦稱此舉是為了「糾正」各國長期以來對美國極不公平的貿易逆差、「讓美國再次富裕」;但從經濟學與歷史經驗中,這類關稅政策往往充滿高風險,並且極大概率會引發新一輪的全球經濟震盪。

究竟「川普 2.0」上任以來,為何執意推動高關稅政策?對臺灣和各國、甚至全球的自由貿易體系,又將造成哪些影響?以下本文將按「政策背景」、「過往前例」、「各國可能因應」與「對臺灣的可能影響」,一一進行分析:

政策背景:對全球既有經濟秩序的「大反撲」

從政策背景來看,川普的再度當選、且總得票遠較 2016 年時為高,恐怕早已反映出美國如今至少有過半選民,對全球化下財富分配的強烈不滿。尤其在中西部鐵鏽帶州、農業州的選民(而它們多半是大選關鍵搖擺州),對當地諸多產業外移甚至空洞化,導致其經濟損失的憤怒,使得保護主義在美國大選的敘事中再次成為主流,也更容易吸引選票。

因此,「川普 2.0」如今的種種經濟政策,絕不僅僅是「調整」而已,而是反應出其個人與他所代表的選民,對當前國際經濟秩序的根本性質疑。川普長期批評美國「承擔全球自由貿易的成本,而未獲得對等回報」,當中尤以中國在 WTO 體系下獲得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對外投資限制及技術移轉政策(甚至是剽竊專利等)最令其感到不滿。

如今,他所提出的「關稅國族主義」是一種將國家安全、產業安全與貿易權利融合在一體的「戰略觀點」,在這個框架下,高額關稅因此被賦予了「保衛美國利益」的「道德正當性」

進一步看,如今的「關稅核彈」政策,與 2018-2019 年間開始的美中貿易戰邏輯一脈相承,但更具全面性與破壞性,甚至連過往長期的戰略、貿易夥伴均一律「比照辦理」(如臺日韓等等)。

各國因此被「殺得措手不及」之餘,輿論也多批評其為「狂人」。但如果我們按照川普與其支持者的邏輯,這樣的關稅壁壘對其最在意的「公平性」來說,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過往前例:美國的高關稅時期與結果

回顧美國歷史,對進口商品採取高關稅政策,其實並非首例,它曾多次成為政府調控經濟與外交戰略的工具:如 19 世紀初期至南北戰爭前,美國聯邦政府透過高關稅保護北方新興工業,卻造成南方農業地區(在他國報復性關稅下)的嚴重損失,因而也成為南北矛盾的核心議題之一。

而在 1930 年,胡佛總統簽署史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將進口商品平均關稅提高至約 40%,意圖保護當時陷入困境的美國農工業。然而,這項政策也迅速引發他國報復,超過 25 個國家對美國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不僅導致國際貿易量急劇萎縮,美國出口總額在兩年間更下降超過 60%。此舉因此也被經濟學界廣泛認為是造成全球「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深化的關鍵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1970 年代的尼克森政府,也曾因經常帳赤字與美元地位不穩,採取「臨時進口附加稅」與貿易限制措施,試圖削減貿易逆差與促進本地就業,雖然在短期內確實有效改善了某些產業困境,但中長期卻加劇了通膨與貿易伙伴間的矛盾。到了雷根時代,因而轉向採取「自願出口限制協議」(VERs)與匯率談判(如著名的「廣場協議」)、而非單邊加稅,反映出對傳統貿易保護主義的修正。

時至今日,川普推行的「普遍性加稅」與指向性極強的「對等壁壘」,與其說是「關稅」,不如說是「逆差懲罰稅」,也顯示其對制度與歷史經驗的明顯抗拒,企圖以行政手段改寫全球市場維持了近 30 年以上的結構。

然而,當今的全球經濟體系與 1970 年代或更早之前,早已有本質上的不同:今日的供應鏈高度跨國整合,產品設計、生產與組裝經常橫跨數國,高關稅不僅提高進口成本,也同樣會傷害美國本地製造商的零組件供應,與最終產品的市場(出口)競爭力。此外,相較於 1930 年代的金本位與有限國際資本流動,當代金融市場的流通性與透明性也遠超以往,這也使資本和企業更易於迅速調整布局或避險。

因此,川普的關稅政策雖未必會重現早年的全面性經濟崩潰(如 30 年代大蕭條),但極可能造成高成本、高通膨、低信心的「停滯型通膨」(stagflation)危機。短期內 ──正如我們近兩日在國際股市所見 ──的資本市場劇烈震盪,亦無可避免。

對各國的影響與因應

如今,美國對不同國家採取不同稅率的措施,實質上已違反了 WTO 的「最惠國待遇原則」(Most Favoured Nation,MFN),儘管美國是否退出或「被退出」WTO 尚在未知數,卻已直接挑戰了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的穩定性。

根據彭博社分析,若 4 月起美國的新關稅政策全面施行,將影響超過 1.6 兆美元(約新台幣 51.2 兆元)的全球貿易往來金額,波及歐盟、日本、韓國、墨西哥與臺灣等美國主要貿易夥伴,且可能引發連鎖報復性措施,造成全球貿易鏈的再重組。

在國際經濟的互依結構下,這場關稅戰爭對各國的影響不盡相同。除了對美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之外,對中國而言,此舉亦必將加速其「雙循環」戰略與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布局」(如轉向歐盟或各新興人口紅利國);對東南亞國家而言,則有可能因美國如今正嚴重打擊其過去幾年、作為全球供應鏈「中國替代地」的優勢,被迫再次轉向、更加緊靠中國的紅色供應鏈體系;而對歐洲與日本等成熟經濟體而言,則必然加劇當地的通膨壓力與企業信心下滑。尤其在能源轉型與通膨壓力疊加之下,歐洲央行的貨幣寬鬆政策籌碼已極為有限,恐將首當其衝面對低成長甚至衰退的處境。至於對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美國此舉恐引發當地外資回流(美國)、匯率震盪與外需減弱,也將進一步放大其債務壓力與財政風險。

自由貿易已死?全球貿易可能變化

若欲理解川普的關稅政策與它可能帶來的「反全球化」浪潮,我們必須先理解何謂現在我們所說的「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檢視當代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起源與脈絡:

二戰後的美國和西方盟國深知,若無穩定的國際經濟秩序,戰爭與極端主義勢必捲土重來。因此,美國成為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主導者,不僅確立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也促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成立,更推動了 1947 年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的簽署,最終在 1995 年演變為今日我們熟知的世界貿易組織(WTO)。

當時美國政府的策略非常明確:透過(美國主導的)多邊框架促進全球自由貿易,不僅能幫助戰後復甦、繼續拉動本國出口(美國二戰前後已是全球最大出口國),同時也能以經濟整合的方式維繫盟邦關係,穩定(同樣由美國主導的)戰後秩序。

1990 年代以降,在柯林頓與布希政府相繼主導下,美國除了仍依循前述邏輯外,更在冷戰結束後強力支持中國加入 WTO,認為經濟自由化也將推動中國(如前蘇聯般)走向市場化與政治制度改革(但後來證明,中國靠著「政左經右」的改革開放,走出一條完全非美國預期的發展道路)。而當時的美國年 GDP 成長率穩定在 3% 以上,失業率低於 5%,中產階級也多受益於低成本進口商品與外包成本節省,自由貿易的政治基礎非常踏實。

然而,2000 年後隨著亞洲崛起,紅色供應鏈開始主導市場,美國則出現製造業外流、工資停滯與產業分布極化,政界對「自由貿易」的共識因此逐漸被挑戰。簡言之,當年的「全球化、自由貿易」秩序,已經不再完全符合「美國利益」 ──情況發展至今,在川普政府治下,美國更已由其理念的「倡導者」和「領導者」,搖身一變成為「防禦者」甚至「反對者」。

此外,回歸現行「全球化」的本質:自由貿易雖具有提升效率、擴大規模經濟與壓低消費者(價格)負擔等等優點,但若無有效的分配機制與配套的產業轉型政策,亦可能導致區域、產業失衡與階級對立等等問題 ──這些我們都已在近年一一見證。而這也是為什麼新制度經濟學要強調所謂的「市場與國家雙重角色」:市場創造成長動能,但國家必須維持公平與可持續性。若自由貿易機制失去了政治合法性,其制度功能亦將萎縮。

回到當前的「關稅核彈」,相信多數人都極為關心其後續發展,是否可能出現「轉圜餘地」?筆者認為,川普政府對部分國家或部分「最終產品」(指於終端零售市場銷售的產品)增加關稅,尤其在某些對國家安全、戰略自主性與科技發展具關鍵意義的產業,這樣的政策干預必將維持、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對「所有」進口商品一體適用、特別是涵蓋原物料與中間零組件的關稅政策,即使先不考慮他國可能的報復性關稅,也必將削弱「美國」製造業本身的靈活性,並擾亂「美國」眾多跨國企業供應鏈的既有建制,進一步衝擊其資本市場和就業環境。這一點將絕非「讓美國再次富裕」的川普所樂見,也必將招致美國企業界的反彈。

換言之,除非川普政府繼續一意孤行,造成全球經濟秩序大亂且「沒有任何贏家」,否則在丟出「關稅核彈」後的密集談判中,川普政府將很可能逐漸從「普遍性」轉為「針對性」的高關稅,重整對美國更為有利的貿易結構,而非傷及整體產業基礎。這也符合凱因斯學派對「關稅」的看法:若不得已而為之,則盡可能針對「最終產品」祭出關稅手段,而非原物料與零組件、加工產品,方能創造最大效益。

臺灣的風險與因應

最後,在川普的新關稅架構中,臺灣被列為「高逆差國」之一,並遭課徵 32%「對等關稅」,若無法透過談判手段及時讓美國政府「收回成命」,短期必然對臺灣這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外貿出口佔臺灣 GDP 達七成左右)帶來實質衝擊,尤其在電子與資通訊產業表現尤為明顯。

根據臺灣財政部統計,2024 年臺灣對美出口總額達 1,114 億美元,佔全年出口總額約 23.4%,且其中近 99% 都是工業製品。最主要出口品項為伺服器與電腦等自動資料處理設備,出口金額高達 514.94 億美元,占對美出口總額超過 46%;其次才是(本次暫不受高關稅影響的)半導體晶片,出口額為 74.03 億美元,占比 6.6%。

然而,在川普新關稅政策架構下,所有進口商品先一律課徵 10% 的基礎關稅,並對特定逆差國額外加徵「對等關稅」,其中臺灣因被認定對美關稅壁壘高達 64%,而遭加徵高額關稅 32%——雖然白宮公告指出,半導體晶片與藥品被列為豁免項目,因此不受新關稅約束,但包括伺服器、顯示卡、資通訊設備⋯⋯等其他高附加價值電子產品則無此待遇,仍須負擔高額成本。

此外,「晶片本身」雖豁免,但相關製造設備與零組件等並未明確在列,仍可能受高關稅影響,這對大量仰賴美國市場的臺灣資通訊產業而言,無疑形成巨大壓力,即使是近年已在美國宣布投資或設廠計畫的臺廠如鴻海、和碩、聯詠、緯創等等,其供應鏈整體規劃與投資回報,也恐因(進口零組件或原料之)稅負增加與政策不確定性而出現風險。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開記者會,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共同發表演說。圖/Andrew Harnik@Shutterstock

同時,半導體產業在美國政策中雖暫獲寬待(主要反映川普政府對臺積電在美投資的策略性重視),但這種豁免能維持多久,仍具高度變數。更值得注意的是,川普的種種政策背後,並非單純的經濟手段,而是政治槓桿思維的延伸 ──即便臺灣、日本、韓國等均在地緣安全上被美國長期視為盟友,卻未能在經貿上獲得例外待遇,已明確突顯「安全紅利」無法自動轉化為「經濟豁免」的現實

面對此變局,臺灣政府與企業,必須深入評估哪些產品最易受制於關稅調整,區分短中長期衝擊程度,並加快供應鏈調整與市場多元化布局,才可能在政治不確定性高漲的時代保持戰略韌性。

如今,在一個越來越多趨近「G0」(亦即沒有強權願意來維持世界秩序),由地緣政治主導的貿易規則會更趨近於「叢林法則」。川普的全面關稅政策,象徵著美國對 90 年代至今的經濟秩序,根本性的批判與重塑。對臺灣這個傳統上的美國「朋友」而言,如今面臨的既是嚴格的壓力測試,但或許也是個很好的「被迫轉型」契機:

承接筆者前文所述,我們唯有認清國際現實、停止內耗空轉,積極轉向價值鏈頂端、深化多元聯盟、強化產業韌性與制度回應,方能在全球經濟變局中穩住腳步,並且找到新的定位。

【延伸閱讀】

●川普 2.0 的「關稅霸凌」,是如何讓加拿大屈服的?又會造成哪些結果?
●【總整理】一文盤點川普新政策:「川普 2.0」來勢洶洶,如何影響全球局勢?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1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