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史博館「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科技光影重現馬白水筆下的太魯閣之美

享民頭條

更新於 10月23日09:48 • 發布於 10月23日01:48 • 李 明真

國立歷史博物館(史博館)22日辦理「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開幕活動,史博館館長洪世佑、藝術家馬白水家屬馬永樂、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周雅菁、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長張惠君、內政部警政署警察廣播電臺長游永中、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副臺長呂敏君、楊英風美術館長王維妮、郵政博物館長連千惠等貴賓出席,共襄盛舉。

史博館「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引導觀眾透過「畫畫上傳」的互動體驗,觀眾可親手為太魯閣的動植物著色,完成後的創作即化為展場光影的一部分。圖/文化部

「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以館藏重要古物馬白水作品〈太魯閣之美〉為核心,結合沉浸式投影、新媒體技術與生成式AI互動,打造出結合藝術、科技與觀眾參與的創新展示場域,邀請民眾到訪史博館「走入畫中」,重新感受山水藝術的生命力與當代詮釋的可能性。史博館也鼓勵民眾「走出畫中」,齊心協助花蓮災後重建復甦,對大自然懷抱敬意,等待時間修復,未來以行動親訪花蓮觀光,甚或抵達新城(太魯閣)車站大廳時,且抬頭欣賞以馬白水〈太魯閣之美〉創作的窯燒玻璃公共藝術。

史博館「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以科技光影重現馬白水筆下的太魯閣之美。圖/文化部

國立歷史博物館長洪世佑表示,史博館獲文化部「博物館包容科技近用及開放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支持,積極投入數位典藏與科技應用,嘗試以創新方式深化觀眾與典藏作品之間的連結。展覽實踐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主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的三項子題新興科技的崛起、青年力量和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結合沉浸式投影與互動技術,將靜態畫作轉化為可「進入」的空間,觀眾不再只是藝術作品的欣賞者,也成為畫境的共同創作者,藉此拉近觀眾與藝術間的距離,展現博物館在藝術詮釋上的新能量。

藝術家馬白水(1909–2003)之子馬永樂說,父親開創「彩墨水彩繪畫」的新篇章,以筆墨在宣紙、棉紙上創作水彩,融合中式筆墨與西式水彩顏色,嘗試不同媒材作畫。〈太魯閣之美〉是他87歲起花費兩年時光,於1999年九十回顧展後由史博館典藏,除了空間性的透視、堆疊,更有音樂性,筆觸就像音符,畫作橫跨春夏秋冬與日夜變化,如同樂曲的段落,24聯幅的直幅彩墨風景畫組合成為臺灣藝術史上的樂章。

文化部藝發司長周雅菁表示,文化部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投入資源從典藏、研究到推廣,且藉由博物館的力量,讓更多觀眾欣賞臺灣前輩藝術家經典作品,突破傳統、運用科技藝術的方式重新詮釋,提供觀眾新的視覺與感官體驗,對臺灣藝術有更深刻的理解,建立臺灣文化認同。

本展從馬白水筆下的山水意境出發,運用不同創新科技包括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生成式AI (Generative AI)、3D建模技術(3D Modeling)等新媒體技術,營造出四面環繞的沉浸式劇場。觀眾步入展場,彷彿進入〈太魯閣之美〉的畫境之中,隨著影像流動與音樂節奏,感受四季流動、自然生生不息。透過「畫畫上傳」的互動體驗,觀眾可親手為太魯閣的動植物著色,完成後的創作即化為光影的一部分,在沉浸劇場中創造獨一無二的展場記憶。

本展亦結合生成式AI技術,打造「太魯閣映相」與「畫境新生」兩大互動體驗,觀眾可挑選心儀的太魯閣風景背景,由AI生成專屬風格化影像,加以列印帶走,將展場記憶化為個人收藏;且在觸控螢幕上自由揮灑創意,AI將即時回應觀眾筆觸,共同生成新的數位作品,讓藝術創作不再侷限於畫布,而成為動態、共創的過程。

〈太魯閣之美〉總長1656公分,2015年由文化部依文資法指定為重要古物。「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透過科技呈現,提供觀者新的視覺經驗。即日起至115年3月8日在史博館5樓展廳展出,更多資訊請見「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及臉書粉絲專頁。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潮流時尚相關文章

01

越聰明越沉默!女生「這3件事絕口不提」,福氣會自己找上門

姊妹淘
02

「小貓跟鞋」即將取代芭蕾舞鞋風潮?比高跟鞋舒適、比運動鞋精緻,秋冬穿搭必備

女人我最大
03

他發現我在看韓劇,會直說我庸俗、浪費生命!就是這一步,竟成了幸福婚姻的重要關鍵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Joeman親曝「減肥驚人真相」103kg→71kg不全靠運動,而是做對1件事「打敗中年肥胖」

女人我最大
05

唐吉訶德必買榜TOP6!這款「1分鐘面膜」大爆紅!酷洛米、帕恰狗護唇膏瘋搶中!

女人我最大
06

UNIQLO來台15週年!跟著身兼品牌大使與新手媽媽許瑋甯穿出平價親民的時尚優雅 5套Look一次演繹 哪些單品私心最推?

媽媽寶寶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