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落實毒化災三層防線 強化科技賦能智慧防救
記者吳典叡/專題報導
包括2014年臺灣高雄氣爆事故、2023年明揚國際屏東廠火災等毒化災害事件,都造成救災人員重大傷亡,對此,環境部除了積極落實毒化災應變體系三層防線政策之外,也透過「科技賦能 智慧救災」的相關措施,導入「無人偵檢載具、偵檢機器犬」投入防救行動,降低人員暴露風險,讓救災更安全、偵測更即時。
毒化災應變體系包含「自助、互助、公助」三層防線。環境部指出,「自助」是預防與降低毒化災最有效的方法,「毒管法」要求業者在事故發生時,須指派專業應變人員或委託專業應變機構處置,並完成指定訓練。化學署已建立專業訓練制度,迄今已培訓逾1萬7千人,達到法定要求的3.1倍;「互助」籌組聯防組織共161組,約4300家業者加入;目前已有工研院緊急應變諮詢中心及中華民國化學應變協會通過認證,提供災情評估、環境偵檢、防護與應變服務,協助業界提升應變能量;「公助」已成立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10隊2中心共194人,具備「24小時事故監控、30分鐘內提供應變諮詢、1小時內抵達現場支援」能力,逐步建構完整的國家毒化災應變體系。
在「科技賦能 智慧救災」方面,導入「無人偵檢載具、偵檢機器犬」等投入防救行動,其中,「四足型資訊偵蒐回傳裝置-偵檢機器犬」具備跨越障礙與斜坡能力,可搭載熱影像與氣體偵測儀器,取代應變人員進入高風險區域執行偵檢任務,並即時回傳影像與數據,降低人員暴露風險。並結合無人機、地面無人載具,展現智慧科技導入後的整合應變優勢,充分體現科技防救災的重要性。
無人偵檢載具包括「移動式分析儀器、衛星指揮車、偵檢多功能機器人」等,移動式分析儀器可以置於偵檢機器犬上,利用手持或移動方式,能輕易將分析設備攜帶至現場,通常無須或簡易的樣品前處理即可分析現場樣品,可辨識化學戰劑、爆裂物、毒性化學物質及未知物;衛星指揮車主要功能有車載式衛星模組,可於通訊不良時提供事故現場訊號來源並建立通訊架構、影像監控系統可將車輛周圍即時影像傳輸,供車廂內人員提高警覺、即時視訊系統是由衛星/SIM卡訊號來源進行即時遠端會議通訊及決策議,成為事故現場的利器。
至於偵檢多功能機器人,就是履帶型無人地面載具(UGV)主要用於高危害事故環境中進行初步勘查、影像監控、環境採樣及多功能監測之整合,降低人員危害暴露風險及體力消耗的科技救災設備。搭載設備有可見光環景影像、光學影像氣體洩漏偵測組、多用氣體偵檢模組、氣體採樣組與遠端遙控及影像監控系統等。功能包括遠端遙控與傳輸、氣體偵測與採樣、影像監控等,讓救災更安全、偵測更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