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揭秘!台美20%關稅7月8日就談妥 川普疑因這事擱置
Newtalk新聞
美國白宮於當地時間 31 日透過網站,公布針對各國關稅的行政命令。其中,預計將對台灣出口的商品徵收 20% 的暫時性關稅,相關話題也瞬間引發全台議論。就在此時,英國《金融時報》發布報導爆料稱,台美關稅協議其實早在 7 月 8 日就已談妥,但直到月底才對外公布的主要原因,可能與川普政府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談判有關。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一位熟悉台美關稅談判的匿名官員表示,美國與台灣其實早在 7 月 8 日就已經達成關稅協議,並在市場准入的核心問題中達成基本共識,準備對外公布協議成果。然而,川普政府卻突然擱置了談判協議,直到月底才正式公布。該名官員認為,川普團隊突然擱置協議的主要原因,與川普即將和中國展開的貿易談判有關。
報導稱,賴清德總統 1 日針對暫時性關稅發布回應,強調 20% 的暫時性關稅並非台灣的「最終目標」,「我們將繼續進行談判,爭取更合理且對台灣更有利的稅率」。另一名熟悉台美關稅談判的官員也認為,台美雙方未來可能針對部分協議內容重啟討論,「與加拿大、印度等其他貿易夥伴相比,台灣的臨時關稅稅率較低,代表台美雙方可能還有談判空間」。
該報導也進一步指出,在台美談判過程中,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 Howard Lutnick )數次介入談判過程,要求台灣模仿日本、南韓的模式,增加對美國的投資,以換取更低的關稅稅率。該報導認為,盧特尼克的不斷介入,是導致台美談判無法順利推動的主要原因。
該報導表示,雖然台積電先前已經宣布將對美投資金而從 650 億美元增加至 1650 億美元,試圖配合賴清德政府爭取更進一步的優惠稅率,但部分台灣科技業從業人士認為,透過承諾數千億美元的「額外投資」來降低美國對台灣的關稅稅率,其實不符合台灣的經濟利益。其中一位科技業從業人士強調,如果美國晶片關稅未來正式生效,台灣的晶片產業就會自動增加在美國的產能,「此時額外投資並不划算」。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