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滲透給認同、溫暖?鄭心媚盼以《零日攻擊》理解「蛇仔」:不批判貼標籤…防止社會撕裂加深
講述關於兩岸滲透議題的台劇《零日攻擊》本月初上映後,即引來社會的廣大迴響,但在開播前,這部戲劇就因罕見觸碰兩岸敏感議題一大特點備受關注。《零日攻擊》製片人鄭心媚今(18日)上電台節目《新聞放鞭炮》受訪,談到第二集<蛇仔>收穫許多共鳴,表示觀眾們從中看到教養、社會問題等面相讓她很意外,因為團隊當初只是想去理解生活在社會底部人們的處境,而非批判。她指出,現代人能容易在立場上一刀切、貼標籤,做這部戲的想法也是為了透過戲劇,讓社會在面臨紅色滲透導致撕裂時,能相互理解、避免裂痕加深。
鄭心媚提到,<蛇仔>的故事起初是針對兩岸可能有戰爭的情境下,做田野調查詢問一些社會年輕世代的看法,結果自己和導演都被得到的答案「嚇壞」。她說,那時得到的回答是:「戰爭來很好啊。」認為薪水低、買不起房,可以重新洗牌還算蠻好的,如此一來階級就能重新流動。
鄭心媚當下與團隊其他人不禁聯想到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紅衛兵,疑惑這不就是無產階級革命的說法。後來更為深入了解後,她也指出,有些人生活在社會底部,生活中處處受限,處在這種情況下的確很容易會受到誘惑,加入能給他們希望和溫暖的組織。
鄭心媚表示,在零日攻擊中放下去講的都是紅色滲透,之所以可以奏效,不僅僅是給錢如此簡單,還給了那些人權力、溫暖和認同;而後續收到很多的回饋中不只有關心政治的人,還有一般的父母親、心理諮商師在劇裡看到關於教養的議題,不少觀眾也認為是社會問題。
鄭心媚也說,自己很意外大家對於<蛇仔>故事的迴響和共鳴會這麼大,但其實當初在型塑角色時,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去理解相同處境的這些人,而非去批判他們。她提到,大家在社群媒體上常常一刀切,去批評某些人的立場和想法,或是對人貼標籤,認為他們很容易被煽動、誘惑。
不過鄭心媚坦言,當初做這部戲的想法不是想加深如此的印象,而是希望當紅色滲透的勢力造成台灣社會撕裂時,透過戲劇讓社會能夠相互理解,防止裂痕加深。
(圖片來源:新聞放鞭炮、零日攻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