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旅日台灣設計師Jennyfax—深受Petra Collins、NewJeans喜愛的「邪典少女」,致所有不受歡迎的靈魂
Interview&Text by Kuan Lin
「少女其實是女人的偽裝,她們不僅懂愛,甚至懂死亡。」
—Sofia Coppola
近年,時尚界掀起一股邪典少女風——女孩穿著蕾絲荷葉邊的夢幻洋裝,頭上繫著一件緞面蝴蝶結內褲的髮飾,眼神卻如死水般發散一股詭譎的頹喪。卡哇伊表面下,內心卻有某一部分死掉了的少女,猶如Sofia Coppola《The Virgin Suicides》中的角色。不確定這風潮是否因造型師Lotta Volkova時期的Miu Miu而起,抑或是NewJeans、KiiiKii等Kpop團體加持千禧年少女情懷。但你要知道的是,有些裝設計師很早就開闢了邪典少女的顛覆性美學,其中,就包括2011年於東京成立的Jennyfax。
近年在國際嶄露頭角的日本品牌Jennyfax,其創辦人兼設計師Shueh Jen-Fang正是來自台灣,目前定居日本多年。Jennyfax在東京時裝週發表多年,2023年受邀與Victoria’s Secret聯名;2024年(2025春夏系列)首次於巴黎時裝週期間發表;2025年與當紅時尚攝影師Petra Collins合作推出I’m Sorry by Jennyfax系列,大受歡迎,包括NewJeans、Meovv、Ive、aespa NingNing皆著用該系列。
比起刻意精緻的少女,Jennyfax的美更卡通,更鮮明,卻也更原始而不加修飾。其以前衛創作揉合日本次文化、二次元、蘿莉塔等元素,如品牌聞名的透明超厚底芭蕾舞鞋、蕾絲內褲洋裝、寬大的墊肩睡衣洋裝、卡通圖樣後背包……巧妙地將刻板的少女氣質扭轉為一部詭譎幽微的童話。
這次,Vogue Taiwan專訪到Shueh Jen-Fang,聊聊故鄉台北、內褲外穿的奇思妙想,及每個成人心中躲藏的那個「灰色地帶女孩」。如果你是不太自信、存在感極低的壁花女孩,時尚,有時能成為一個人的變身的咒語,這ㄑ就是Jennyfax存在的原因。
Vogue Taiwan:能否簡述,從台灣生活到比利時留學,後來隨丈夫前往東京、成立品牌的完整故事嗎?
Jennyfax創辦人Shueh Jen-Fang:我小時候是沒網路的,如果想接收國外資訊,都要去新學友買時裝雜誌。高職畢業後,很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所以先到了巴黎的私人服裝學校Esmod。在巴黎唸書時,很欣賞比利時設計師的作品,開始對比利時的創作環境感到好奇,就去報考在布魯塞爾的La Cambre國立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系。後來讀書時結識丈夫,最終結婚來到了日本,在2011年成立品牌Jennyfax。
台灣哪些層面的文化與情感記憶,至今對你的創作影響最為深刻?
在我的印象中,台北的色調一直蒙著一層灰色,有點陰陰的。像電影「悲情城市」,可能我本身也是比較壓抑又不是太樂觀,所以我反而很喜歡。這樣的氛圍讓我覺得自在,也比較能夠創造出自己想要的。
台灣的記憶和帶點灰色陰鬱的氛圍,是Jennyfax很重要的根基。
Shueh Jen-Fang
對台灣最想念的地方、每次回台必定要去的地方?
永樂布市、夜市。
你過去常提及「灰色地帶女孩」的概念,可Jennyfax在我眼中,一點也不像困在外界「完美定義」、渴望他人認可的女孩,而是一群擁有激進美學和獨立思想的女生?
我的設計跟想法,都是從自己的記憶中出發的。
Jennyfax女孩,從不是那個最受歡迎,也是最不受歡迎的,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灰色地帶。
Shueh Jen-Fang
飯局湊人數時才會找她,存在感很低,感覺這輩子都在煩惱怎麼讓人們記得她。希望藉由Jennyfax,她們可以想想:今天我就是想讓自己變不一樣,像是cosplay變身的感覺,藉由「變裝」,讓她們更勇敢,踏出對任何事物的新一步。
你會不會有時覺得自己更像在創造一部電影的角色,而非單純地設計服裝?這是我觀看你的系列時的感受。
謝謝,其實我很喜歡別人看完我的秀告訴我這樣的感想。相對於只是做單純可愛的衣服,每個系列的角色設計更是我的重點,很喜歡做人像的觀察。常觀察列車上路人的穿著、各行各業女性的樣貌。加上我小時候幾乎在看電視和錄影帶中度過,所以很多想法也是來自電影。
日本卡哇伊次文化、二次元、蘿莉塔等少女風格,對你的創作美學有何具體影響?
影響……還不如說希望自己能成為這些文化的一部份。
希望自己能被歸類於次文化,多於只被認定為日本的服裝品牌。
Shueh Jen-Fang
蕾絲內褲,常被轉化為Jenny Fax服裝、包包、鞋子、髮飾等,內褲象徵某種少女的貞潔嗎?稱得上Jenny Fax的代表元素嗎?
記得小時候在玩,我就會把家裡的東西全都往身上穿,像襪子、內衣褲都放在頭上,假裝自己當新娘或公主之類的。在設計使用內褲其實沒有太多含義。
曾經看過有人留言說戴內褲在頭上是輕蔑女性的態度。但說實在我根本沒想這麼多,不需要什麼事情都太過拘泥在框架。
Shueh Jen-Fang
有時我很害怕看到別人對我作品的評論,因為我比較沒信心,所以社群一個留言就能困擾我很久。但有時又會冒出相反的想法,覺得做自己想做的就不需要在意別人的想法。
你是否著迷於人體比例重塑:如過大的厚墊肩、過於尖聳的胸部…..等?
其實我沒想改變人體,只想更真實地呈現多元的身體。世上不只胖子、瘦子,也有其他特別體型。也許我只是為了反抗而反抗吧,西方喜歡用馬甲強調女體特徵,那我覺得為什麼不能有增胖衣?結果有一季做了幾件增胖衣,都賣不出去(笑)。
你一定遇過自己的風格不受歡迎、不被接受的時候,你怎麼面對?又如何定義「high fashion」?
潮流是會循環的,不可能有風格永遠受歡迎。所以就做自己想做的吧,畢竟要是做了自己沒這麼喜歡的東西,一定會感覺很四不像吧。至於High fashion……就我個人而言,衣服沒有所謂高檔低檔。
只要是你喜歡的衣服,即使是破爛的T恤或路邊攤,我都會好好保存它,對我而言這些就是high fashion。
Shueh Jen-Fang
今年和Petra Collins的I’m Sorry展開合作,Petra也多次提到她是你的粉絲。能否透露和Petra Collins認識的契機?這次合作背後有什麼趣事?
一開始認識是她私訊來借衣服,她有一個派對想穿我們的衣服。之後去美國工作的時候,也都會和她相約喝個東西。有一次無意間聊到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合作一個系列,結果今年她就邀請我當I’m Sorry的客座設計師。她個性很像小孩,非常天馬行空。我從她身上學習到很多。
最後,你怎麼看待台灣與日本服裝文化的對比?日本對穿著的可能性更加廣泛嗎?
20年前我可能真的覺得日本社會對穿著的接受度更高,在路上可以看到有更多元化的服裝風格的感想。但現在隨著時代和經濟的改變,日本年輕人與其說想與眾不同,他們可能更希望被同化、被認同吧。
所以你說像以前《fruit》上總能看見很誇張、有自我風格的東京服裝造型,如今倒是少了蠻多。
Shueh Jen-Fan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