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的台灣健保,為何正走向崩潰?
每個國家的醫療系統、全民健康保險常被視為內政問題,卻很少有人意識到,唯有把人民的健康視為首位,經濟與科技才能更進步。畢竟,在健康資源與教育制度斷裂中的國家,若未落實醫療普及,傳染病發生率高、死亡年齡不斷年輕化,甚至一個簡單傷口也可能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
健康不普及的國家,經濟、生活品質、幣值往往不被重視,戰爭頻繁,人民難以安心生活。「倖存」成了他們的日常,而不是「生活」。可見健康的普及程度,從不只是醫療議題,更是文明能否持續的試金石。
台灣醫療雖是全球普及性最高、品質良好的系統,但全民健保已逐漸支撐不起醫療需求,高壓的醫療環境也造成醫護人員不斷出走。制度設計多著重數據及財政平衡,卻忽略了第一線醫護的真實處境:當社會輕放這些「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潛在危機。
制度不是不能設計,而是從未真正設計給「人」使用。當病人的需求不能等,照護者被迫壓縮時間、壓抑疲憊、忽略危險訊號。「效率」凌駕「關係」之際,我們以為的制度,其實只是一套自動化的生產線,把人推過去、再推走。
身為護理師,這些年來,我親眼見證了許多資深同事因過勞離職,制度的盲點日益明顯,卻常被忽略。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想誠實面對這個事實──我們的制度,無法真正照顧每個人民。
國際光環下的台灣健保
國際上,台灣的全民健保以「低成本、高覆蓋率和高效率」著稱,屢獲全球醫療評比第一, 成為其他國家學習對象。台灣醫療在國際的統計資料裡領先全球,這樣高水準的醫療品質,讓國際社會渴望深入了解台灣的醫療服務。
然而,身在台灣醫療體制內的人都知道,這個制度的表面光彩,從 30 年前健保制度設立時,就埋下了潛在裂縫,隨時代演進愈發嚴重。
在資源有限下,醫療機構只能壓縮人力、加速病人流動,這種「量化導向」的經營方式,導致醫護深陷高工時、低薪資、與極度疲憊的惡性循環。許多護理師夜班須同時照顧 10 位病人,並在 30 分鐘內完成複雜照護流程,醫師每天則須看診超過上百人,每位病人平均不到 3 分鐘,長期下來人力流失嚴重。
這樣的制度看似高效率,實則早已透支。人力流動率高、資深人員離開、年輕世代不再願意投入臨床,甚至連護理學校招生的名額都未達標。但除了醫護人力出走,我更想知道的是──這樣所謂的「高效率」,醫療照護品質真的還有空間存在嗎?人民真的能在這樣的體制下,獲取正確的健康概念和平等的健康教育資源嗎?
當制度只能維持外觀,卻無力修補內在,距離真正的「全數崩潰」其實並不遠。
台灣制度的「臨界點」不是特例
當我們談論台灣健保正走向臨界點,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們面臨的醫療困境並非特例,全球各國也正同步陷入醫護人力短缺與制度失衡的危機。
以英國為例,國民保健署(NHS)長年面對預算不足與人力荒的雙重壓力。據《BBC》報導,自 2022 年以來,NHS 醫療人員發起多波罷工潮,反映長期積壓的低薪資與過度工時問題。另一方面,據《衛報》報導,高達 84% 海外醫生對來英工作望之卻步,認為其他國家報酬更高、生活品質更好 。儘管如此,英國社會對「罷工」一事較為包容,認為這是重新改寫當地醫護人員執業環境、強化英國健康系統作為以人為本的重要契機。
加拿大全民保險制度(Medicare)同樣面臨基層醫師短缺、「家庭醫師制度」擴張緩慢的問題;日本則因高齡化議題日漸嚴重,照護人力及保險財源雙重壓力下,即便有精細的長照保險設計,仍難解決結構性的人力瓶頸。
這些例子皆顯示,即便是歷史久遠、制度完善、民主成熟的國家也無法倖免於醫療體系逐步崩潰的危機。這是全球共同的警訊,未來,若台灣醫護系統持續以低資源、高效率運作,這台隨時可能熄火的機器,恐怕難有餘裕面對更多不確定性。
被忽視的前線聲音:醫療制度的永續危機
全球的醫療制度都在試圖撐住一個矛盾:如何用最少的資源,維持最大的覆蓋率。
從英國、加拿大到日本、台灣,醫療人員的訴求幾乎被當作一種「成本控管問題」,而不是以人為本的改革。在體系不斷追求效率,卻不敢面對人力耗損的情境下,不論是要求改善工時、提高病護比補助,還是確保臨床決策自主,這些聲音常被視為「不可量化」、「不符合財務公式」而難獲得重視。
若制度運作持續忽視「人力永續」,科技再進步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這些設計若無法回應現實,制度設計者將會繼續活在美好幻境裡,以為臨床照護工作者皆相當樂意且幸福美滿的輪 3 班。然而,現場的現實遠比數字殘酷──在我的工作經驗裡,曾無數次看見同事在夜班中間默默吞下止痛藥、打了一支類固醇,繼續拖著腳步工作,新進護理師則在值班室或更衣室裡偷偷哭泣,擦擦眼淚繼續洗手上工。
過去十多年,台灣醫護人員曾主動向政府提出具體的臨床工作改革訴求,包含:
-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要求實習與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工時與休假
- 基層護理產業工會接連在衛福部前發起抗議,要求建立 3 班制護病比、改善畸形班表與過勞危機
- 「黑十字運動」與「醫療勞動正義促進聯盟」(TFMU)擴大訴求,要求補足醫療人力、擴編健保預算、重建醫護尊嚴
如今,部分訴求已轉化為具體政策:護病比開始納入評鑑指標、住院醫師工時上限立法、急診安全列入醫院評鑑。這些提案或許不華麗,但皆來自現場真實的經驗累積。
台灣健保作為人民的大型保護傘,每做一次改變,就可能牽動某些群眾的權益,使「改革」窒礙難行。但制度的永續,本該要不斷被回應、修正、重新設計,否則終將停留在理論與數字之間的空中閣樓。如果我們繼續忽視這些前線聲音,實際上是在放棄制度本應守護的那些「人」,無論他是病人,還是照顧者。
國際醫療趨勢: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人
過去幾十年,全球醫療改革趨勢正從強調效率,轉為以人為中心的照護模型(person-centered care);從醫院本位,轉向社區與家庭為基礎的長期照顧(community-based care)。許多國家重新定義「有效的醫療」,強調真正能撐起制度是「人」本身。
英國在 2023 年重新強調「GP at the heart of NHS」政策路線,透過整併基層診所、擴張診間職能,期望減輕急性醫療壓力;荷蘭則強化「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與居家照護服務,讓病人與家屬在病程早期即參與決策,並與社區照護機構保持長期互動,減少無效治療;加拿大則發展「整合性照護系統」(Integrated Care Systems),鼓勵不同層級的醫療與社福系統整合,避免病人因轉診、出院後斷聯,提升長期照護的延續性。
這些變革,建立在一個核心共識──制度的運作,不能繼續壓在「人」的無聲忍耐上,必須被重新設計成「支持人」的工具,而不是反過來磨損他們的負重機器。台灣若繼續忽略這一點,持續在短暫的穩定幻象中耗盡照護人力、壓垮醫療現場,最終讓病人與家庭承受制度斷裂的代價。
全民健保改革重要人士之一的台大教授鄭守夏,自 2010 年起,帶領團隊深入研究「門診照護連續性」對全民健保體制的重要性,並在 2023 年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其研究證實,高連續性的照護不僅能提升醫病雙方的信任,也能降低民眾「逛醫師如逛百貨公司」的行為,減少資源浪費,讓制度更有喘息空間。
團隊強調,改善照護連續性,應成為台灣未來健保與醫療改革不可或缺的核心策略。醫療連續性的好處,還包含病人能獲得妥善衛生教育、執行自我照顧機制、在社區獲得足夠的照護支持系統,進而改變疾病惡化的速度並降低住院機率等。
這項研究不僅提供了數據佐證,也為「以人為本」的制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方向。若每位病人都能在穩定的醫療人際關係中被照顧,我們的體系便能從「被動救治」轉為「主動照護」,讓醫療成為健康的長期守護,而不僅是急難救援。
作為一名護理師,我常在孤獨的夜班、在重症病人圍繞下思考,10 年後的自己是否依然在輪班。台灣臨床工作環境雖然嚴峻,但仍有不少學者持續為醫療環境努力改革,他們的努力,讓迷惘的我也開始對台灣醫療的未來懷抱希望。
從現場出發:每個人的參與,才是醫療永續的力量
這幾年,我每一刻都在思考──醫療制度究竟該如何設計,才能不只是讓病人活著,而是讓所有照護現場的人,包括醫護人員,都能「活得尊嚴」。
從臨床的每一次喘息、辭呈,到政策會議裡每一個模糊名詞,我們看見制度如何在過勞與壓縮中逐漸耗盡了「人」。若醫療制度無法回應現場需求與建立共識,任何改革及努力終將付諸東流。
英國罷工潮、日本高齡化的財政負擔及加拿大家庭醫師制度的遲滯,皆顯示出:當社會越來越老,越需要彼此依靠,就更不能再忽視「以人為本」的制度設計。正因如此,我選擇寫下這些話,不只是為了記錄現場的崩塌,更是相信──如果我們願意從自己開始,一點一滴地去理解、去修補,制度或許真的能被「重新設計」。
作為一名站在護理現場的年輕工作者,我選擇用自己的語言、觀察與身體經驗,深入制度的現場,書寫那些被制度遺忘的角落、學姊的背影、曾經哭泣的臉龐。無論是申請醫療管理碩士、計畫赴英國進行比較研究,還是將台灣的照護經驗翻譯為國際可理解的語言,我持續在這段旅程中,公開撰寫來自現場的文字。只希望能讓政策制定者多停一秒思考病人的選擇,讓照護者少背負一份不被理解的疲憊。
我想維護的,是照護者的人權,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未來,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抵達的醫療現場。
制度改革需要龐大的資源、強力的政策、高層的參與,更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及關心,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小動作,才是真正讓制度往前走的力量。台灣的健保制度要走向真正的永續,不可能只靠醫界或政界單方面推動,而是需要整個社會形成共識、共同參與。
每個人多一點關心,我們就能一起,往前一大步。唯有如此,台灣醫療才能真正邁向永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護理師眼中的台灣健保:全球第一的「高效率」醫療制度,為何正走向崩潰?》,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全民健保,真的值得台灣人的驕傲嗎?
●戰勝瘟疫的代價,是百萬美元的帳單──美國趁火打劫的醫療系統 vs. 台灣全民健保的震撼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