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死神搶人2/從拿針筒變拿話筒! 護理師陳桂珠、李昕栩成「電話中的救命天使」
編按:面對生死的臨界點,時間往往只剩下幾分鐘。他們,是與死神拔河的人。在一次次心跳停止的現場,他們用專業訓練與直覺經驗搶回一條條命。對著沒有呼吸的心臟不放棄任何一次按壓。這是一場沒有觀眾、沒有掌聲的戰鬥。《與死神搶人》專題,記錄多位救命英雄的故事,看他們如何在分秒必爭的時間裡,把人從死亡邊緣,拉回光明的世界。
一通驚慌的報案電話,電話那頭是一名女兒崩潰的呼喊,父親在社區突然暈倒,聲音幾乎淹沒了救護指令。這群人不是在現場揮汗救人,而是在電話線另一端,透過語言和指令,把握每一秒黃金時間,教導民眾如何施救,被稱作「電話中的救命天使」。
而其中兩位主角,就是榮獲內政部消防署「生命捕手」獎項的陳桂珠與李昕栩,一年裡他們救了上百人。
面對這樣的場景,桃園市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護理師陳桂珠,冷靜地透過電話發出簡單明確的指示,鼓勵在場的保全與住戶實施CPR並使用AED(註: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直到消防人員趕到。最終,這位父親奇蹟生還。這不只是一個案例,而是她們的日常縮影。
護理師陳桂珠已連續四年蟬聯「生命捕手」獎項。(圖/陳桂珠提供)
從臨床到指揮中心的勇敢轉身
陳桂珠與李昕栩都有近20年的臨床護理經驗,足跡遍及急診室、急重症病房、加護病房。李昕栩回憶,有次在急救現場,一名先生因疑似心肌梗塞命危,他的太太卻崩潰自責不會CPR,深深觸動了她。學姊的鼓勵,讓她轉身投入指揮中心。
陳桂珠則因家人離世,更加珍惜生命,也思考如何讓專業發揮最大價值,最後選擇走進指揮中心,透過電話守護更多人。
陳桂珠在臨床護理上有20年以上經驗。(圖/陳桂珠提供)
看不見的挑戰:用聲音建構現場
從臨床「親手做」,到指揮中心「口頭教」,兩人都坦言轉換並不容易。
「你什麼都看不到,只能靠聲音去判斷情境,再給予正確回應,」陳桂珠說,剛開始確實壓力很大,但隨著經驗累積,她學會用語言建立信任,幫助報案人跨出救援第一步。
李昕栩形容,「腦中要浮現畫面,你不只要教,還要預想問題。」更困難的是,報案人可能伴隨哭喊、尖叫甚至咒罵,她必須先安撫情緒,再導入急救指令,這是專業之外的心理挑戰。
李昕栩形容在線上指導時,要自行想出畫面,提出解決方法,更要預想可能的突發狀況。(圖/李昕栩提供)
「生命捕手」的數字背後
她們的努力換來具體成果。陳桂珠去年處理「OHCA(註:OHCA 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簡稱)案件、線上指導個案」分組件數高達544件,連續四年獲獎。
李昕栩則在「ROSC急救成功(註:ROSC 自發性循環恢復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簡稱,心臟停止後重新出現持續的心跳和呼吸活動)個案」分組拿下121件,雙雙成為消防署肯定的「生命捕手」。
面對榮耀,陳桂珠謙虛表示,每一通電話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我們只是盡本分,但責任非常重大。」
自我反思與進化
李昕栩分享,指導結束後,她常花時間反思:語速是否太快?用詞是否簡單?態度是否過於嚴厲?還會依照報案人的年紀、教育程度去調整下一次方式,「你可能有10分的功力,但救命只有幾分鐘,重點是能不能教到民眾聽懂、做到。」
除了自己不斷精進,兩人也呼籲社會要強化急救教育。陳桂珠直言:「患者倒下時,第一時間往往是親友在場,如果大家會CPR、敢用AED,我們的指令才能馬上發揮作用,真正搶回黃金時間。」
李昕栩在每次指導後都會反思,是否有能夠更精進之處。(圖/李昕栩提供)
李昕栩則提醒,高齡化社會下,陪伴在長者身邊的常是外籍看護,但看護與家屬間常透過LINE作為聯繫管道,遇到緊急狀況,容易無法取得現場電話連絡,加上語言隔閡讓急救更具挑戰。
李昕栩透過實務經驗指出,外籍看護中,印尼、越南2國為大宗,通譯上有相當的需求,目前政府有提供「1955」專線與通譯服務,然而「1955」本身的業務量就十分龐大,繁忙時段也可能因電話滿線需要等待,因此,她期盼能有類似「專屬直通鍵」管道,讓通譯能更快加入三方通話,協助指揮中心進行引導,爭取黃金救援時間。
兩位資深護理師從臨床到指揮中心,完成了華麗轉身。她們用專業、冷靜與同理心,成為看不見的「空中救援」生命捕手。每一次電話,都是一次與死神的拔河,她們不在現場,卻守住了無數寶貴的生命。
採訪:記者游承霖 社群編輯:吳姝蓉、黃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