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步智觀點》美國從此在中東威信掃地! 以「火焰之巔」轟卡達 這些連鎖效應將發生
Newtalk新聞
以色列國防軍和國家安全總局(辛貝特),當地時間 9 日發表聯合聲明說,以軍出動了 15 架戰機在數秒內發射 10 枚導彈,對在卡達的哈瑪斯高層領導人進行了精准打擊。
在這場名為「火焰之巔」的行動中,以軍的 F-35 戰機炸死了 5 名正在開會的哈瑪斯領袖以及 1 名參與的卡達官員,震撼了整個中東。
因為,與伊朗及胡塞明顯不同,卡達雖然長期窩藏哈瑪斯領袖,但畢竟並未名列以色列的「敵對國家」,以色列這樣突然出兵轟炸,顯然侵犯了卡達的主權,也違法了聯合國的憲章。
愛國者被美國遠端「鎖死」? 為何卡達防空系統沒作用?
以軍這次的突襲主力是五代的 F-35 匿蹤戰機,而卡達的防空主力大部分是美式裝備 : 有 F-15QA、陣風、颱風戰機。這些戰機都是四代半戰機,比上最先進的 F-35,只能避其鋒頭以減少戰損。
不過,卡達的防空部隊還裝備著愛國者防空導彈,其實是直接能夠攔截 F-35 戰機的。但是卡達軍方為何沒有半點反應? 這其實得怪美國,因為,卡達購買的愛國者系統,很可能遭美國遠端「鎖死」,以保護以色列的戰機。而這也顯示,以色列的「火焰之巔」突襲,美國是事先知情而且是默許的。
況且,哈瑪斯領袖們這次會集會,是為了討論美方新開的加薩停戰條件。這局否是美國和以色列事先共謀設計好的,也頗值得懷疑。
之前,烏克蘭的 F-16 戰機也曾傳出電戰系統遭美國遠端「鎖死」,這個教訓證明,未來各國要自保,絕對要分散採購軍武來源,不能集中於一國,以免遭到境外控制與出賣。
美國到底有沒事先通知卡達?
在中東國家中,卡達算是美國的好友了,不但曾表態要送川普一架波音 747 客機作為他的空軍一號行政專機,川普五月去中東,也受到盛大歡迎,卡達還與波音簽下了美國史上最大客機訂單,要買波音 210 架客機。
卡達對川普這麼熱情,但這次卡達受到以軍轟炸,美國到底有沒有事先通知? 如果沒有,那還真是真心換絕情了。
對此,美國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含糊地說 : 「事先有」;但卡達總理阿勒薩尼駁斥 : 「美國在打擊 10 分鐘後才通知。」打擊前有通知,勉強算有照會;若無,那就是偷襲,二戰時的珍珠港,就是個例子。
我比較相信卡達方面的說法,畢竟,卡達很有可能在事先被告知的情況下,向哈瑪斯的「穆斯林弟兄們」洩密。美方為了確保以色列的攻擊成功,斷不可能事先將情報告知卡達。
為何是辛貝特 不是摩薩德?
這次「火焰之巔」突襲行動的情報主角,是由「辛貝特」來充當的,而並非大名鼎鼎的以色列情報組織「摩薩德」。
以色列有 3 個主要情報機構,在分工中,「辛貝特」猶如美國的 FBI 主要針對國內的反恐 : 「摩薩德」好比 CIA,主要針對國外的滲透、秘密行動與情報偵蒐 : 至於「阿曼」則是隸屬於以色列國防軍的情報機構,主要負責軍事戰略分析、作戰情報蒐集、預測戰爭風險以及支持軍事行動等業務,其定位與「美國國防情報局」( DIA ) 較為相似。
這次的突襲卡達的行動雖然是在境外,但主要目標是加薩的哈瑪斯,因此整個行動由「辛貝特」來執行。
還有哪些重大連鎖反應?
這次攻擊恐對整個中東和平造成很大的衝擊 :
第一 以巴戰火外溢,恐蔓延整個中東。本來,以色列對黎巴嫩、伊朗及胡塞的戰爭,就已經夠亂的了,在這次「火焰之巔」行動過後,卡達已揚言要對以色列進行報復,並呼籲其他中東國家一起加入行動,
第二 影響加薩停火談判,加薩人道主義危機加重。這次以軍的行動目標直指以哈利勒·哈亞為代表的哈瑪斯高層,而哈利勒·哈亞正是哈瑪斯的首席談判代表。
以色列媒體認為,針對哈利勒·哈亞的打擊行動表明,至少在當前的條件下,以色列方面無意與哈瑪斯進行實質性談判,或者說,只要哈馬斯不接受以方所設定的條件,談判就無從進行。
第三 將更惡化加薩和以巴局勢勢。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在當地時間 9 日晚發表講話稱,這種外科手術式的精准打擊,將為結束加薩戰爭鋪平道路。就在當天晚上,葉門胡塞武裝再次向以色列發射導彈。這種不斷升級的衝突會讓局勢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測,同時也會讓加薩停火的希望變得渺茫。
第四,壓縮以色列的國際形象和外交空間。這次行動引起了包括卡達在內的多個國家、地區和組織的強烈譴責。就連像埃及、約旦、阿聯酋等與以色列有較多合作的阿拉伯國家,也反對這次以色列的攻擊。
中東從此再也不信賴美國
白宮發言人透露,襲擊後川普總統分別致電納坦雅胡與卡達國王塔米姆,說這件事並不是他做的決定,還承諾此類事件不會再度發生。白宮對卡達表達了不痛不癢的歉意,這讓卡達、甚至整個中東,都對美國產生了極大的不滿。
科威特學者薩義夫更直言:「美國根本不可靠。海灣國家必須推動自身的區域秩序,以免成為以色列手中的棋子。」
要不就是美國無能,管不住以色列這「衝動的小弟」;要不就是川普根本在和納坦雅胡唱雙簧,推卸白宮在這次轟炸殺人事件中的責任。這起空襲將使美國與中東關係,陷入新的不信任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