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子女也能安心老去! 西方老年女性傾向「共居生活」
85歲的張曾碧綢奶奶,第一次拿起畫筆,完成三隻黑貓的創作。她笑著說:「看了很可愛。」過去從未接觸繪畫的她,如今在共居宅裡不僅能運動、畫畫,還能與鄰居交流,讓晚年生活充滿成就感。入住「青銀共居住宅」近半年,碧綢奶奶坦言:「有運動、有畫畫、有地方散步,生活很豐富,所以我就決定住下來。」
同樣選擇搬進來的,還有75歲的袁秀文奶奶,因孩子旅居美國感到孤單,如今與67戶長者共居,生活安心又快樂。她說:「大家背景差不多,很容易交朋友,也不怕孤獨。」
在少子化與不婚潮下,陪伴長者到老的,或許不再只是子女或配偶,而是一群「新家人」。「年長者要租房子常常不容易,所以我有使命感,想要打造一個共居的場域,讓每個人都能重新選擇美好的生活。」靜宜大學社工系退休教授、青銀共居住宅創辦人紀金山表示,這裡強調跨世代互動,年輕人陪伴長輩,不僅提供生活照護,更重視情感連結與身心支持。
台灣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越來越多長者選擇不與子女同住,而是進入共居住宅,追求自主與陪伴。這股風潮在西方也已興起,特別是在女性銀髮族群中。
根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統計,約有400萬名50歲以上女性選擇與同齡女性合居。美國共享住房平台的數據更顯示,80%的用戶來自嬰兒潮世代女性;另一個共享租屋平台,55歲以上客群在五年內幾乎翻倍,而且多為女性,顯示女性更傾向以共居減輕經濟負擔、獲得社交支持。
紀金山指出,歐美女性因經濟相對弱勢,更傾向以共居方式分享生活資源與安全感。他強調:「女性共居不僅平等、經濟上可分擔,更能彼此照料,創造安心的環境。」哈佛大學住房聯合研究中心2023年研究也指出,女性退休儲蓄普遍少於男性,經濟壓力推動她們尋找新的居住模式。
靜宜大學退休教授陶蕃瀛則補充,女性在共同生活與相互照顧方面更具優勢:「女性的生活多樣豐富,比較能建立共居網絡;相較之下,許多男性在職涯中習慣被照顧,缺乏獨立經驗,若失去伴侶更容易陷入孤立。」專家呼籲,老後生活規劃應該從40歲開始準備,及早思考居住與社交安排,才能在晚年創造理想的生活。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