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棉花棒也犯法?2年前跨境下單 最近竟挨罰10萬 政府想撈錢?民眾貪小便宜?引發正反熱議
「棉花棒也違法?」台灣一名女子2年前在淘寶購買幾包棉花棒,近日卻突然遭警方登門,指控她違反《醫療器材管理法》,不僅當場被帶回偵訊,還收到高達10萬元的罰單。女子當場傻眼崩潰:「只是網購,怎麼會變成罪犯?」
更離譜的是,這起案件自海關查扣後竟沉寂長達兩年,直到最近才突然開罰、甚至以「不配合將通緝」的名義強制帶回,讓不少民眾質疑執法是否過當,也再次引爆對醫療器材認定與進口程序的討論。
LINE TODAY 在首頁針對「棉花棒屬醫療器材,進口必須申請。有民眾2年前跨境網購,最近才被罰10萬元,你怎麼看?」發起網路投票,截至8月25日上午8時,已有超過2.6萬名網友參與。其中,18.14%的網友選擇「法律可以理解,但法律程序拖兩年才罰,太扯了吧」,16.65%的網友認為是「平台應該提醒哪些東西不能買」,16.51%的網友認為「規定不太合理,應該改一改」,16.2%的網友認為「政府應該多宣傳,避免有人違法」,14.63%的網友認為「真的假的,棉花棒居然算醫療器材」,14.02%的網友認為「如果只是少量自用,應該放寬吧」,2.76%的網友認為「覺得規定嚴了點,但既然違法也只能認了」,目前投票仍在進行中。
對於棉花棒被認定為醫療器材、網購遭罰10萬一事,有不少網友力挺政府嚴格執法,認為違法就該受罰,不能縱容貪小便宜卻不負責任的心態。有留言直言:「為了省毛頭小錢成國安漏洞,國外要是給你一個病毒這要死多少人,你扛得起嗎?這罰的不夠重,要判刑吧,和無知的國民。」他們強調,「淘寶境外購買,風險本來就是買家自行承擔,什麼都要賴給政府?怎麼不先檢視自己貪小便宜不守法。」同時也點出網路環境管理的漏洞:「政府機關更要約束網路平台業者禁止販售醫療器材產品,臉書廣告一堆怎麼都不主動巡查?非得要民眾檢舉才下架。」
反對者則普遍認為,政府這樣的執法既不合理,也未盡到事前告知責任。有網友怒批:「不符比例原則,海關查驗不符合資格條件即完成銷毀了,還要加上罰則,令人不明白用意何在、意義何在。」不少人質疑這根本只是想撈錢:「堅決反對政府只想弄錢的特殊想法,棉花棒不能是清潔用品?」也有人質疑雙重標準:「走私菸酒被罰的比例都沒有這個重。」「一堆人用電台電視台賣說是有療效的營養食品,政府怎麼不抓?」重點還在於資訊不透明與平台責任未釐清:「應該在平台時就要設限,感覺有點被坑了。」「平常不宣傳,等誤觸法利用了才來講,真的爛。」甚至有人直接點出根本問題:「請政府公開展示棉花棒醫療性能及醫療療效及公開藥證才能罰款,否則就是公務員瀆職、違憲、違法亂紀;這很像賣淫的沒事然後抓嫖客。」
網友留言討論相當熱烈,請問你/妳怎麼看呢?歡迎投票、留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