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飯桌是孩子從小第一間教室!參考「日式餐桌」與「台式餐桌」禮儀教育 培養孩子吃飯好習慣 更要開心吃頓飯

媽媽寶寶

更新於 21小時前 • 發布於 21小時前

一家人,就從「坐下吃一頓飯」開始。在忙碌的生活中,孩子與大人難得共下餐桌,卻往往忽略了這裡其實是一間「小型教室」。當我們選擇坐下、專心吃飯,我們其實在教導孩子,尊重、共享、感恩、專注。若能在餐桌中注入溫暖、儀式感與好習慣,孩子從小便能學會,吃飯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在學習怎麼「與人相處」。

餐桌=孩子最早的人際舞台

家庭餐桌不只是吃飯的地方,更是一個孩子從小學習「社會化」與「價值觀」的場域。當孩子學會坐下、安靜、與人共享食物、等待長輩、說「請」「謝謝」時,他們同時在建構「尊重」「體貼」「自我控制」「感恩」的底層價值。

若家庭沒有把這一刻當回事,孩子可能就會把「吃飯」視為孤立的行為,而不是與家人、與社會互動的一部份。相反地,若父母能以身作則、營造愉快的共餐氛圍,孩子在長大後,更容易展現成熟的社交能力與生活習慣。

日式餐桌:從儀式開始

日式餐桌禮儀強調從「起始姿態」到「用餐步驟」都有深層的文化意涵。用餐前雙手合掌說「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了)以感謝準備餐點的人與食物;飯後則說「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謝謝款待)表示滿足與敬意。

日本家庭餐具擺設有固定位置,白飯在左、湯在右,象徵陰陽平衡與秩序之美,而筷子的使用與放置也有嚴格規範,例如不可將筷子直插飯碗或在空中揮舞。這些細節不只是禮儀,更是從小教孩子「專注於當下」與「尊重食物」的方式。

日式好習慣,我們值得借鏡

  • 感恩起始語「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了)讓孩子先學會「感謝」再「享受」。
  • 餐序有節奏先喝湯、再吃飯與配菜,培養節奏感與秩序感。
  • 注重個人餐具與擺設,建立孩子的「歸屬感」與「責任感」。
  • 尊重他人用餐空間,不插話、不挑菜,學會在共享中保有禮貌。
  • 用餐後要整理,例如收拾餐具、合掌致謝,讓孩子懂得「有始有終」。

別踩雷!日式餐桌的禁忌提醒

  • 勿將筷子直插碗中,象徵喪禮供飯,極為不敬。
  • 勿邊走邊吃,會被視為輕率行為,不尊重食物。
  • 勿搶菜、挑菜,會被視為忽略他人,失去「共享」精神。

台式餐桌:熱絡與親子互動的場域

台灣的餐桌文化更注重「熱鬧」與「人情味」。一家人圍坐圓桌,象徵團圓與完整。用餐時,家人間自然聊起日常「今天學校怎麼樣?」、「公司還好嗎?」這樣的對話讓孩子在輕鬆氛圍中練習表達與傾聽。

台式餐桌強調共享菜盤與團體感,讓孩子在「共食」中理解互相體諒的重要,也在日常中學會「等人」「傳菜」「不浪費」等生活倫理。

我們文化的優點清單,值得我們向孩子傳遞

  • 台灣文化共食概念強,圍桌而坐、菜品共享,教孩子「一起」的意義。
  • 餐桌間自然對話多,可以增進家庭情感與語言表達力。
  • 儀式感可塑,如有著「全家到齊再開動」的習慣,建立尊重。
  • 具備文化傳承場域,節慶、家聚成為文化與故事交流的時刻。

台灣用餐雷區,餐桌習慣要留意

  • 邊滑手機邊吃飯,會破壞共餐專注與親子互動。
  • 勿狼吞虎嚥,應享受細嚼與節奏,會影響著健康與禮儀。
  • 勿吃完即散,失去「完整共餐」的儀式感。
  • 勿邊吃邊鬧與越過別人的手夾菜,易模糊餐桌界線,會被認為沒有規矩。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從小教會孩子懂禮貌 – 法國媽媽的優雅教養法!
從 0 歲開始教!學習日本媽媽的聰明育兒術,養出不挑食有責任感的孩子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氣象署發布「中度磁暴」警示 明日5時起影響約33小時

台視
02

鳳凰颱風最快「下週一發海警」!北轉逼近台灣 氣象署:3地區下到發紫

三立新聞網
03

租屋養老遭拒!台中75歲長者「找40間租屋」全碰壁…房東聽年齡秒拒絕

三立新聞網
04

富邦悍將人事地震!陳金鋒辭總教練 「校長」林華韋下台一鞠躬

鏡週刊
05

輪到你了!普發一萬今尾數「2、3」登記入帳 3步驟搞定

EBC 東森新聞
06

全網集氣!高雄女童肺部感染命危…插管轉院台大!家長發文:感謝車友一路禮讓

太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