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導演 李景白 ── 拍沉船、找鯊魚,大海裡每一幕都是絕景
文.林采昱 圖.《沈睡的水下巨人》(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31_P.27)
千變萬化的海裡,親身捕捉高難度畫面、紀錄絕景,在百家爭鳴的影視圈,勇於開創多元的水下節目、突破想像,這位號稱臺灣最「水」的導演李景白,他的故事如同海流,不走直線,卻義無反顧。
身為一個本性愛水的人,李景白在一次前往大堡礁的拍攝裡,感受到海洋的魅力,開始周遊海域下潛。然而,回到海島的家,他卻發現水下狀況與國外相去甚遠,「空虛寂寞覺得冷」是他對臺灣海洋的註解。
於是,他想要用他的方式為海洋說故事。不期待一支影片,就能造成翻天覆地的改變,但希望耗盡心力與氣瓶的水下紀錄,為陸上的人帶來難得的機會,再次看見大海。
跨界再跨域,追尋心之所向
海是感性,拍海則需要理性。李景白本科是做生命科學研究,轉行進傳播業,是希望在人生有限的時間裡,創造最多樣的可能。對他而言,做研究和節目一樣,都是讓想像成真的過程,儘管成果不同,卻都是在用相同的邏輯去探索未知。
「像做研究的時候,你不會想重複別人的實驗,這樣的概念埋在心裡,讓我想要去做一些沒有人做過的事情。」李景白懷著科學派的務實,加上一點藝術家性格,造就出獨樹一幟的影像敘事風格,一再挑戰陌生領域。
從過去製作《美鳳有約》、《瘋臺灣》等節目累積經驗,李景白心中仍一直掛念著想拍的海,終於在二〇一六年開始,推出屬於自己的節目《水下三十米》—臺灣首創的潛水行腳節目、《決戰水下伸展台》—全球唯一水下實境節目,以及從電視升級至電影規格的《沈睡的水下巨人》—臺灣首部生態沉船主題紀錄片,接連受金鐘獎肯定,更逐步潛入越來越深的水域。
遊走兩世界,水攝幕後甘與苦
而海下的變幻莫測,增加拍攝的驚喜度與困難度,讓每一次留下的畫面都獨一無二,更顯珍貴。然而,成就大景的背後,是各種不能馬虎的小細節。身為導演兼攝影師的李景白,需要扛著滿身器材且一心多用,燈光自己打、腳架即身體、軌道即蛙腳,要顧及畫面穩定,又要留意自身與團隊的狀況,隨下潛越深,氣瓶越背越多,心理壓力也隨之加重。
「有的時候會拍到有點害怕。」儘管為了拍攝沉船已跳海六、七百次,五十米深的技術潛水,每一次仍是新的考驗,曾遇過在深海時引發恐慌症而無法喘氣,也遇過強流灌入調節器導致嗆水,生死關頭的心跳加速不只在當下,而會延續到下一次,下水前依舊會浮現一絲恐懼。
為了完成拍攝,李景白以自我對話排解情緒,在浩瀚無聲的大海裡,更清楚聽見心中的那句「我可以。」在他的眼裡,水下與陸上是完全不同概念的世界,能在兩個世界行走,已經比任何人都擁有更多幸運。
無窮海域裡探索無盡
拍攝《沈睡的水下巨人》時,李景白印象深刻的感動瞬間,是在澎湖看到數萬隻的小魚將沉船包圍,當下幾乎看不到實際船體,只見燈光照射下翻騰閃耀的魚群將船舶滿滿包覆。然而,大多時候,臺灣的海卻瀕臨無魚的景況。
以指標物種──鯊魚為例,在四百年前的荷蘭人記載中,東北角海面充滿鯊魚,但因過度捕撈和生態破壞,現在全臺海域極難見到一條鯊魚。「臺灣的海真的很難拍,因為沒東西啊。」主打現流魚的海產店,跟近在咫尺海底下的虛無,形成強烈對比。
因此,李景白的下一個目標,是尋找這些消失的鯊魚,鯊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海洋環境惡化。「但是你終究希望自己的海變好。」他的鏡頭將會繼續面向海洋,為臺灣生態盡一份力。
※理性飲酒,禁止酒駕
延伸閱讀
▋2025 春季號▋人物專訪▋NO.31 酒杯裡的山景・物象新生▋啤酒文化觀察家Livia──泡沫、麥香 在英國酒館裡,慢慢學會與自己乾杯
▋2025 春季號 ▋人物專訪 ▋NO.31 酒杯裡的山景・物象新生 ▋插畫家 李孟恩 (Mandy)──AI與社群世代,創作者的情感創造和行動力才是無可取代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