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退燒藥多久吃一次?醫師解析正確服用間隔時間、用量與注意事項

媽媽寶寶

更新於 10月15日07:53 • 發布於 10月14日07:51

育兒路上有各種挑戰,而「發燒」這件事可說是無數爸媽心目中大魔王等級的狀況題!
小禾馨民權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羅佳怡醫師就說到 ,當孩子不舒服時不妨使用更科學的角度來看待發燒。

他解釋說,因為不同年齡層的發燒標準有所不同,像新生兒體溫37.4°C就算發燒,一歲以上的幼童37.6°C才算發燒,所以爸媽們可選擇有年齡模式選擇的額溫或耳溫槍(不是靠手掌觸摸),準確掌握孩子體溫之外,也避免大人動輒驚慌失措。

小孩發燒要吃退燒藥嗎?2種發燒處理方法

發燒

當孩子發高燒,不少家長會選擇讓孩子喝退燒藥水或吃口服退燒藥,但如果還是沒退燒,該怎麼辦?要加吃別種退燒藥?時間上又該如何拿捏?
為此,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特邀臺北榮總兒童過敏感染科約聘主治醫師陳俊仁說明,他表示,家長們對服用退燒藥的做法兩極化,有父母讓孩子過度服藥、有些爸媽則堅持孩子再燒都不給藥,這是因爲對退燒時間不了解所致。以下分享2種發燒處理方式:

退燒方法:藥物退燒

常見退燒藥1:安佳熱Acetaminophen(24mg/mL)

使用時機:

.適用於一般病毒感染或發燒不適時使用。

.可作為首選退燒藥,尤其適合腸胃較敏感、或不宜使用NSAID的患者(如胃潰瘍、氣喘病史者)。

作用:

.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體溫調節中樞,抑制前列腺素生成,降低發燒。

.不具明顯抗發炎作用。

劑量與頻率:

.兒童:每次 10–15 mg/kg,每4–6小時可重複一次。

.成人:每次 500–1000 mg,每日不超過4公克。

常見副作用:

.一般耐受性良好,但過量會造成肝功能損害。

.長期高劑量使用可能導致慢性肝炎或肝衰竭。

常見退燒藥2:伊普芬Ibuprofen(20mg/mL)

使用時機:

.適用於發燒伴隨喉嚨痛、肌肉痠痛或中耳炎等發炎性症狀明顯時。

.若Acetaminophen效果不足,可交替使用。

作用:

屬於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透過抑制COX-1與COX-2,減少前列腺素合成,具退燒、止痛、抗發炎效果。

劑量與頻率:

.兒童:每次 5–10 mg/kg,每6–8小時可重複一次。

.成人:每次 200–400 mg,每日不超過1200–1600 mg(非處方劑量)。

常見副作用:

.可能引起胃部不適、胃潰瘍、腎功能負擔。

.禁用於脫水、腎病、氣喘或胃潰瘍患者。

常見退燒藥3:塞劑(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

使用時機:

.適用於無法口服藥物(如嘔吐、昏睡、拒服)或需迅速退燒時。

.可與口服退燒藥間隔使用。

作用:

與口服NSAID相同,抑制前列腺素生成,降低發燒與發炎反應。

劑量與頻率:

.Diclofenac:每次 1 mg/kg,每日不超過3次。

.Ibuprofen Suppository:每次 5–10 mg/kg,每6–8小時可重複。

常見副作用:

.可能引起肛門刺激、局部紅腫或腹瀉。

.長期或高劑量使用仍有腎臟與胃腸副作用風險。

常見退燒藥4:注射退燒藥

使用時機:

.通常在高燒不退、無法口服、或臨床急需快速退燒的情況下使用。

.應由醫師評估並於醫療院所施打。

作用:

與口服或塞劑類似,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點。

劑量與頻率:

.依成分不同由醫師計算劑量,例如:

(1)Acetaminophen注射液:15 mg/kg IV,每6小時可重複一次。

(2)Ketorolac注射液:0.5 mg/kg IV,每6小時一次,最多5天。

常見副作用:

.可能出現注射部位疼痛、過敏反應、腎臟負擔、血壓變化。

.需避免與口服NSAID重複使用,以防腎毒性疊加。

項目 安佳熱 Acetaminophen(24mg/mL) 伊普芬 Ibuprofen(20mg/mL) 塞劑(NSAID,如Diclofenac/Ibuprofen) 注射退燒藥(如Acetaminophen IV/Ketorolac) 單次劑量(兒童) 10–15 mg/kg 5–10 mg/kg Diclofenac:1 mg/kgIbuprofen:5–10 mg/kg Acetaminophen IV:15 mg/kgKetorolac:0.5 mg/kg 每次間隔時間 每 4–6 小時 每 6–8 小時 每 6–8 小時 每 6 小時 每日最高劑量(兒童) 不超過 75 mg/kg/日 或 4 公克 不超過 40 mg/kg/日 或 1200–1600 mg Diclofenac:3 mg/kg/日Ibuprofen:40 mg/kg/日 Acetaminophen:75 mg/kg/日Ketorolac:限用 5 天內 單次劑量(成人) 500–1000 mg 200–400 mg Diclofenac:50–100 mg Acetaminophen IV:1000 mgKetorolac:30 mg 每日最高劑量(成人) 4 公克 1200–1600 mg(非處方) Diclofenac:150 mg Acetaminophen:4 公克Ketorolac:120 mg 備註 肝功能異常需減量 飯後服用以減少胃部不適 適用於無法

退燒方法:物理降溫

除了藥物退燒外,物理退燒是醫師常建議的輔助方法,能以較溫和、安全的方式幫助身體散熱。以下將介紹4種常見的物理退燒方式——退熱貼、溫水擦拭、補充水分與冰枕——說明它們的原理、正確使用方式與注意事項,讓家長與患者能在家中安全有效地應對發燒狀況。

嬰兒發燒退燒

常見物理退燒方法1:退熱貼

退熱貼的主要成分是水凝膠,貼在額頭、腋下或頸部時,藉由水分蒸發的吸熱效應達到局部降溫,讓人感覺涼爽舒適。然而,退熱貼的作用僅限於皮膚表層,無法真正降低核心體溫,因此醫學上並不視為有效的退燒治療方式。

退熱貼的功能偏向輔助性,可暫時緩解發燒帶來的不適感。在使用時應避免覆蓋整片額頭或重複貼多層,以免影響散熱;且若皮膚有汗水或油脂,應先擦乾再貼上,以確保黏貼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不建議將退熱貼作為主要退燒手段,尤其在高燒(>39°C)或伴隨倦怠、嘔吐時,仍應配合藥物退燒或就醫評估病因。

常見物理退燒方法2:溫水擦拭身體

溫水擦拭(通常使用約32~35°C的溫水)是臨床上常建議的物理退燒方式。其原理是藉由皮膚表面水分蒸發,帶走體熱,協助身體恢復溫度平衡

正確做法是以溫濕毛巾輕輕擦拭頸部、腋下、四肢與背部等血流豐富的區域,每次約10~15分鐘。切忌使用冰水或酒精擦拭,因為低溫會使血管急速收縮,反而阻礙散熱,甚至引起顫抖導致體溫升高。

酒精擦拭則可能導致皮膚刺激或吸入中毒。若擦拭過程中出現寒顫、發抖或皮膚發白,應立即停止。整體而言,溫水擦拭適合與藥物退燒併用,是相對安全的輔助方式,但家長應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而非只依賴物理降溫。

常見物理退燒方法3:補充水分

發燒時人體代謝加速、出汗增加,容易造成水分與電解質流失,導致血液濃縮與散熱效率下降。補充足夠水分是協助體溫下降、預防脫水最關鍵的物理方法之一。

建議發燒者應少量多次地補充溫開水或含電解質飲品(如稀釋運動飲料),避免一次大量飲水造成腸胃不適。嬰幼兒可使用湯匙或奶瓶分次補水;若因嘔吐或嗜睡無法飲用,則需考慮靜脈輸液補充。

值得注意的是,水分攝取能幫助退燒藥發揮作用,並降低高溫造成的中樞神經負擔。醫學研究指出,保持體內水分平衡可加快熱交換效率,促進自然散熱。總而言之,水分補給是最基本、最安全也最有效的退燒輔助方式。

常見物理退燒方法4:冰枕

冰枕或冰袋能迅速帶走局部熱能,減輕發燒帶來的頭脹與不適感。其降溫原理是透過熱傳導,讓頭部或頸部血管降溫,進而讓患者感到清涼。

然而必須注意,冰枕應外包毛巾後再接觸皮膚,以避免凍傷。使用時間建議每次15~20分鐘,中間休息片刻再更換。

冰枕僅能暫時緩解體表溫度,並不能真正改變中樞體溫設定點,若過度使用反而會導致血管收縮,使散熱受阻。對於幼兒、體溫過低者或手腳冰冷的病人,更應謹慎使用。臨床上冰枕可作為退燒藥發揮前的過渡措施,但不應取代藥物治療或醫療評估。簡言之,它是「讓人舒服」而非「讓體溫真正下降」的輔助工具。

延伸閱讀:持續「低燒」會脫水!「發燒8症狀、退燒及送醫時機」一次搞懂

退燒藥多久吃一次?兩次需間隔6小時

退燒|退燒藥|孩子|父母|家長|食藥署|衛福部|兒科醫師

瞭解引起發燒之原因,遠比退燒重要!發燒是身體健康出現警訊的一種症狀,並非病因,因此出現發燒時,建議就醫瞭解引起發燒之原因。
另外,使用退燒藥是為減緩發燒之不適感,一般當發燒超過38.5°C且有不舒服的感覺,或者體溫超過39°C時,可適當使用,切勿為使體溫降到正常範圍而過量使用。
而一般口服退燒藥需要1~2個小時,若未退燒,可間隔1小時以上再考慮使用第二種退燒藥,但必須注意,Acetaminophen需間隔4小時以上、Ibuprofen需間隔6小時以上,以免造成體溫偏低或腸胃道出血等症狀。

小孩發燒需要看醫生嗎?3種情況必須就醫

退燒|退燒藥|孩子|父母|家長|食藥署|衛福部|兒科醫師

發燒超過39°C

合併出現嗜睡、反應遲鈍、劇烈頭痛、頸部僵硬、呼吸困難或持續咳嗽等症狀;或高燒持續超過48小時,精神狀態變差,都得當心可能是流感、肺炎或腦膜炎等較嚴重的感染,應該儘早就醫。

皮膚出現大理石斑紋

這種末梢血管收縮所呈現出來的斑紋,通常會在準備發高燒的時候出現,伴隨著手腳冰冷。雖然退燒之後會自然消失,但倘若退燒後精神活力依然很差,就要盡快就醫。

發燒超過24小時還不退

吃了退燒藥後還是精神狀態不佳、抽搐、呼吸急促或嚴重嘔吐,也要盡速送醫。

吃退燒藥要注意什麼?退燒常見注意事項一次看

當孩子發燒時,許多爸媽第一個反應就是「該不該吃退燒藥?」

其實,退燒藥的作用不在於治癒疾病,而是舒緩寶寶高燒時的不適。正確使用退燒藥能減輕不適,但若劑量或使用方式不當,反而可能影響身體恢復。

以下整理常見的退燒藥使用注意事項,幫助爸媽安心照護、讓孩子更快好轉。

1.發燒不退可能是劑量不足或自然病程

服用退燒藥後若體溫仍未下降,家長常會焦急以為藥效無效,其實多數情況是劑量不足或發燒仍屬於正常病程。

退燒藥的劑量需依「體重」而非「年齡」計算,若劑量偏低,自然無法達到理想效果;而病毒性發燒往往持續2至3天甚至更久,即使用藥也可能只是暫時降溫。醫學上強調,退燒的目的是「讓孩子舒服」,而非「追求正常體溫」。

只要精神尚可、喝水與進食正常,家長可持續觀察,不必因體溫反覆上升而過度焦慮。若高燒超過72小時或伴隨呼吸急促、嗜睡等異常,才應就醫。

2.短時間不能混用退燒藥

臨床常見家長在短時間內交替使用Acetaminophen與Ibuprofen,希望更快退燒,但這樣做可能增加肝腎負擔甚至造成中毒。這兩種藥雖可輪替使用,但必須間隔至少4至6小時,且應仔細記錄服藥時間,避免重疊劑量。

建議家長先確認上次服藥時間與劑量,再決定是否補藥。若體溫仍高且孩子極度不適,可先以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拭)輔助,切勿「雙藥並用」求快。混用退燒藥的原則是謹慎、間隔、監測,必要時由醫師評估是否調整用藥策略。

3.吃藥不一定會馬上退燒

退燒藥進入體內後需經腸胃吸收與代謝,通常需30至60分鐘才開始發揮效果。若服藥後體溫只降一到兩度或短時間內又回升,並不代表藥無效,這是發燒病程的自然變化。重點是觀察患者是否變得較有精神、願意喝水與活動,這才是判斷藥效的依據。

若家長過度焦慮、頻繁補藥,可能造成過量或延誤就醫時機。醫師建議,退燒藥的作用是控制不適,而非立刻恢復正常體溫。若體溫持續升高伴隨異常症狀,應回診尋找病因,而非自行增加劑量。

小孩發燒FAQ

Q1:發燒出現什麼合併狀況,需要特別注意?

發燒本身是免疫反應的一部分,當爸媽發現孩子發燒時,若一併出現肌肉痠痛、咳嗽、食慾不振等狀況,就有可能是流感或病毒、細菌感染。

Q2:發燒藥何時吃比較好?

孩子若發燒到體溫38.5度以上會感到不舒服,退燒藥可以這時候再吃就好。小朋友若安安穩穩的在睡覺,千萬不要強挖起來吃藥、強迫退燒!

Q3:甚麼是反覆發燒的狀況?

發燒後其實會有燒燒退退的狀況,一旦24小時內再度升高,且持續1-2天以上,就表示寶貝正處於「反覆發燒」的狀況!這時候就要特別注意囉,務必幫寶貝維持適當水分補充,避免脫水。

Q4:發燒一定藥吃退燒藥嗎?

多數爸媽可能不知道:退燒藥其實不是必要的選項,吃退燒藥主要目的是讓孩子舒服,其實使用退熱貼、冰枕、溫水擦拭也同樣有效果喔!

Q5:孩子發燒一定要注意甚麼?

遇到孩子發燒,首先要「保持冷靜」別驚慌!持續觀察孩子的精神與活動力之外,務必持續紀錄孩子的體溫。

Q6:小孩發燒要馬上服用退燒藥嗎?

不一定。如果孩子只是輕微發燒(例如38°C左右),但精神尚可、活動力正常、能喝水與進食,通常不需要立刻吃退燒藥。因為發燒是身體免疫系統在對抗感染的自然反應,適度的發燒反而有助於免疫細胞清除病原。過早服藥,反而可能掩蓋病情或增加肝腎代謝負擔。

然而,若孩子體溫超過 38.5°C 且明顯不適,如哭鬧、倦怠、拒食、睡不好,或有既往熱痙攣病史、心肺疾病等,就應考慮給予退燒藥以減輕不適。對嬰幼兒來說,舒適與安全是首要考量。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

兒科問題|兒科醫師

延伸閱讀
.孩子確診發高燒,到底要不要衝醫院?家庭醫生:非必要狀況請善用退燒藥!
.兒童退燒冰枕、散熱貼片、退燒藥哪個效果好? 破解「8常見QA」:這款藥別用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親子相關文章

01

《人體奧奇實驗室》第13季幽默登場 雙胞胎醫師帶孩子探索人體奧秘!

藝點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